許晶
摘 要:研究文本解讀時要從學情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課堂生成情況三個融入生本理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關鍵詞:文本解讀;生本教育理念;學情
當前很多教師在文本解讀時存在一些問題,如淺嘗輒止、脫離文本、曲解誤讀、照搬照抄等。這些問題都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這就造成了語文課堂上教師“唱戲”、學生“聽戲”的現象。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貫徹生本理念,真正發揮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紐帶作用。
一、參照學情分析,把握文本解讀的深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最終目的是在學生和文本之間系起聯系的紐帶,加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但由于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一般來說,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是高于學生的。當解讀深度高于學生時,也就等于脫離了學生,不利于教師發揮學生與文本間的橋梁作用,不利于學生新知識的建構。教師無論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強制灌輸給學生,還是強硬地糾正學生已經形成的解讀結果,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把握好文本解讀的深度。
二年級《問銀河》是一首散文詩,文中從兒童的角度向神秘又美麗的銀河提出了許多富有想象力的問題,體現了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富有童趣。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文本解讀時,筆者發現課文中有不少專業名詞是二年級的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或者不太理解的,如“銀河”“航標燈”“斜拉橋”“攔河大壩”“葛洲壩”等。這些名詞是否需要全面、深入地講解?顯然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來看是不需要的。如果課上花大量時間介紹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名詞,學生也只是“聽天書”,甚至會更加糊涂。而且小學語文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介紹這些枯燥、空洞的科學知識不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所以筆者決定“淺嘗輒止”,簡單配上圖片輔助認識,以讀為主,使學生對這些比較陌生的概念有初步認識,這樣可以避免將一節語文課上成科學課。
二、關注學生差異,實現文本解讀的梯度
雖然同一學段的學生存在著許多共性,但同時他們也是個性化的。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他們的性格、成長環境、思想觀念等也各不相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教學有彈性有張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最能體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也需了解和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做到文本解讀有梯度,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平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只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比如筆者在解讀五年級上冊課文《變色龍》的第九自然段時,根據班級學情,基本能這樣分層:所有學生都知道這一段是描寫變色龍的外形,并能找出描寫了變色龍的哪些部位;一半以上的學生能歸納出描寫外形的順序是從整體到局部、從頭到尾;少部分學生能分析出此段外形描寫深入細致地寫出了變色龍各部位的特點。這樣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解讀,實現文本解讀的梯度,然后教師可以根據文本解讀的梯度設計臺階式的問題。教師提出由易到難的臺階式問題,不僅照顧到各層次的學生,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還能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并隨著問題難度的加大,激勵學生逐步攀登。
三、回顧課堂生成,反思文本解讀的適度
課后回顧課堂,對該課教學進行認真反思,可以使教師更加了解自己本次文本解讀是否恰當。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誤以為對文本進行解讀只是備課階段的事情。其實上完課更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的好時機,這時已經有了實際上課的經驗,教師結合課堂情況更有利于理解文本。因為課堂生成是一個靈活、變化、動態性的過程,而且課堂教學實踐對我們教師的文本解讀有一定的檢驗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后回顧學生課堂生成情況、認真反思文本解讀的內容和效果非常必要。有效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特別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個性化解讀,更有利于教師進行反思。通過思考和分析學生解讀的內容,教師更加了解此次文本解讀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及時糾正,優化解讀,滲入到下一節課的課堂教學中。
雖然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從學情出發,但有時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不可完全預料的。比如對人物形象提出另類看法、質疑課文內容或教師所講內容、同學之間意見不同等。像這樣的課堂生成情況就成了我們教師課后反思文本解讀的重要資源。比如筆者在教學《狐貍分奶酪》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對狐貍這一角色的另類看法,他覺得狐貍很聰明,他能想辦法騙到小熊們的奶酪。該學生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筆者還沒有想到好的方式去處理,所以就把這個疑問當一項作業留給學生課后思考,下一節課進行討論。課后筆者馬上重讀文本,對狐貍這一形象進行分析,思考下一節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使學生逐步明白狐貍雖然聰明,但是他利用小聰明做了不道德的事,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做正面的、積極的事情。這樣及時根據學生課堂生成情況反思文本解讀,不僅使學生正確認識了文本角色,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文本解讀離不開對本班學生的解讀。我們不能照搬照抄、東拼西湊,必須從學生的實情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以學生的角度親近文本,這樣才能將文本轉化為適合本班的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與文本有效對話。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