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升籽
摘 要: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屬性與工具屬性的學科,語文課程作為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強化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要通過共同教學等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更好的認同感,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實效。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合作教學的有效策略,為關注此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教學;教學模式
引言:
隨著初中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學形式與理念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學生全方位的綜合發展是現代教育理念所要追求的目標,學校的教學教學任務也不再是單純地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初中語文教學在新的時代需求和教學思維的變化中,有效地利用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合作意識。同時合作教學模式還能夠契合目前普遍的教學條件,起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目的,切實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實效。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語文是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學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需要掌握的一項知識技能。同時語文學科也關乎學生日后的終身發展,是步入社會后提升自我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必要工具型學科,所以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學語文學科在教學理念與思維上做出了轉變與創新,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傳統教學模式的積弊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尤其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仍面臨著很多問題。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學形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仍然體現出過度重視知識傳授、教學形式僵化單調、評價機制不科學等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合作教學等創新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教學要求理解還不夠透徹,合作教學模式的沒有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展開,同時沒有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使合作教學依然只對少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產生作用,難以實現創新思想的落地與貫徹,發揮不出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作用[1]。
二、初中語文課堂合作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科學配置合作學習中的成員結構
隨著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很多教師都會嘗試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但多數創新嘗試會都會陷入形式化的窠臼之中,反而導致了學生間整體學習成果差距拉大。所以在進行初中語文的合作教學過程中,要切實考量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與基礎差異。例如可以根據以往學習表現和學習成績將學生分為優、良與普通三個學習基礎與能力等級,同時注意不應將這樣的分組標準透漏給學生,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自己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進行充分把握后,就基于不同等級進行分組,保證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等級的學生。引導學習能力與成績較好的學生幫助基礎較弱的學生學習,轉變其學習習慣與思維。除此之外,還可以針對合作學習小組組內不同的能力特點,進行學習任務的分解與合作。例如進行古詩詞的賞析時,組內的學生有的擅長朗誦,有的在古詩詞的翻譯上有著較強的能力,而有的學生對于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有著詳細的了解。針對這樣的情況,就可以對古詩詞的賞析任務進行任務的分解,讓不擅長某一環節的學生進行這一部分,而擅長的同學進行輔助。這樣既能夠發揮能力強學生的作用,又可有效補足學生的弱項,保證整體賞析過程的完整性。同時促進組內的交流與互動,明晰學生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提高合作教學實效[2]。
(二)優化組內探究問題的設計
優質的教學問題具有良好的教學引導作用,尤其在合作教學模式中,設置難度適當的教學問題能夠更合理地控制組內對于教學內容的討論深度,有效激發學生的組內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同時對于問題討論時間的控制,也能有效避免學生在探究與交流中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情緒,或者擔憂問題的完成度的想法,使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關注問題設計的多元化,要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對教學文本進行分析,多維度分析課文所反映的問題以及思想情感,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性與創新性思維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的《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課文的全篇內容誦讀。然后設置問題:“文章中不同故事人物對于主人公孔乙己的態度和看法是怎樣的?”“孔乙己對不同故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個人覺得孔乙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嗎?”教師對這些問題所需的不同探究內容,合理地規定組內討論的時間,并在層層遞進與深入的問題設置中,引導深入探究文章結構與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在組內討論中找到教材文本的重點與難點內容,切實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3]。
(三)構建組內的互相評價機制
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這種能力要求在作文寫作中的體現尤為明顯,需要學生對作品進行美的鑒賞以及實現美的創造能力。而基于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作文的組內互評,就是對于教學評價機制一種創新性轉變。學生在作文的評改中可以在感受他人作文內涵與思想美的過程中,增強審美能力并逐步形成自身的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可以發揮合作過程中的交際屬性,構建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具體的互評過程,首先可以由教師設定作文互評的基本標準與文章層級的劃分,制定整體性的作文批改要求。評價可以從文章立意、語言表達、內容構思、主題選擇以及書面書寫等方面展開。其次,教師應該明確作文互評對于學生鑒賞與創造美的提升作用。教師進行作文評價與批改的訓練時,讓學生明確基于評價標注,先從整體的行文與結構出發,再進行細節的詞句的評價,最后反觀全文思想和內涵。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評價過后進行自己文章的反思,同時給與學生作文互評的過程的正向評價與合理指導。這樣的互評過程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審美能力,同時讓學生從文章中更了解彼此,提供了一個交流的機會和平臺,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提高教學實效[4]。
結束語: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只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就能夠有效提升合作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實際效果。同時教師要在合作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的探索與研究,結合自身教學特色與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合作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切實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與特點,實現學生整體學習能力與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