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李維娣
伴隨教育技術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微視頻教學資源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受到廣泛的關注,它不僅能夠解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傳統教學的弊端,而且適應了現代教育技術變革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擴展教育教學資源來源的渠道,改革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單一的資源獲取方式,因此,短小精悍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如何高效的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相結合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成為教育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在總結其他學者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微視頻資源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
由于農村的教學點地處偏遠,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只能勉強保證語文、數學課教學,像道德與法治課音樂、美術、英語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無法開展正常教學活動,對學生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于本人多年從事電化教學工作,受教師微課競賽活動啟發,針對此種情況,想出這樣一個解決辦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部分,微視頻的概念界定及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意義。一是微視頻資源被廣泛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對微視頻的含義及基本特征筆者進行界定,以便更好的理解微視頻的特征。二是微視頻設計制作的理論基礎:情境學習理論、視聽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微型學習理論等。三是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論述了微視頻資源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意義。
第二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微視頻設計制作的流程。第一步就是進行前情分析,涉及可行性分析、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等方面。其次是微視頻資源的選擇與處理,包括時政新聞、優秀的網絡資源、自己錄制等選擇途徑,通過Premiere視頻軟件、格式工廠等對選擇的視頻進行編輯處理。再者就是腳本的編寫與處理,然后從選題、時間、制作手段、內容安排等方面論述微視頻制作的要求。
最后是微視頻資源的后期處理。本文選取了魯人版五四制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的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案例進一步論述了微視頻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第三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微視頻資源運用效果分析及思考。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微視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效果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涉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建議等方面。
通過教學實踐以及學生反映的問題對微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三是要考慮學科特點,設情激趣,四是防止內容過多,節奏過快,五是避免呈現不清,分散注意。
微課,是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校本教研新形式的產物,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以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策略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主題聚集,主題突出,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的特點,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基于以上特點,再結合農村小學的教育目前狀況,可以看到在村小想找到一名具有專業素質的教師非常難,但在現有條件下配備一套電腦、電子白板或液晶電視等設備,與找一名專業教師相比容易很多。那么在設備配備到位后,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可以圍繞教材教學內容,確定關鍵知識點,通過農村遠資源和網絡搜集與本課相關的微課資源,當然如果當地教育部門能足夠重視并提供幫助的話,完全可以組織人力根據教材內容,分別按學科分類拍攝制作一整套微課教材資源供農村教學使用,雖然工作量會很大,但也勞有所值,能真正解決村小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難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微課資源為主導,寫好教案,設計好教學環節,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微課內容的同時,與學生共同學習,然后對學生進行輔導,形成學生聽微課、教師輔導、學生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雖然不如專業教師親自講授的教學效果好,但對于地處偏遠地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卻可解燃眉之急。
利用微課不僅可以彌補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課教學的不足,實際在體育教學中,如果教師感覺某個教學內容的動作把握不準,也可以找到微課視頻,同學生一起觀看,一起學習。在語文、數學教學時,找到相關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的微課視頻,教師即可以通過視頻學習,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學習中存在的理由,自主觀看學習。總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與應用的今天,只要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微課進行教學,使教學過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加大學生信息的接受量,就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專科課教學的目前狀況,從而推動農村專科課堂教學的優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