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夢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多是指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出血所誘發的冠脈閉塞或痙攣,進而導致的急性心肌缺氧、缺血現象[1]。早期開通AMI患者閉塞血管,可緩解心肌再灌注損傷,改善心功能。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為AMI治療最為有效的方法,利于將梗死動脈開通,促使心肌血氧供應恢復[2]。經橈動脈、股動脈途徑為PCI手術中常用入路,但目前臨床上針對PCI手術中采取何種入路仍未達成統一標準[3]。鑒于此,本研究比較了經橈動脈及股動脈兩種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9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48例,女20例、男28例,年齡42~76歲、平均(60.58±5.31)歲,紐約心臟病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19例、Ⅳ級17例。對照組48例,女23例、男25例,年齡41~78歲、平均(60.63±5.30)歲,NYHA分級:Ⅱ級11例、Ⅲ級21例、Ⅳ級16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入選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有關AMI的診斷標準;2)發病至入院時間≤12 h;3)認知、書寫功能正常,無精神疾病;4)未合并肺水腫。排除標準:1)左心衰竭者;2)擴張性心臟病者;3)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4)心源性休克者;5)由冠脈畸形、川崎病所致的AMI者。
入選者均接受PCI治療。對照組采取經股動脈途徑手術,穿刺點取于股動脈搏動明顯部位(腹股溝韌帶、右側股橫紋下20 mm),將導絲(寧波茂泰維金屬制品有限公司)、6F鞘管(Cook Incorporated)置入,將3000 U肝素(常州千紅生化制藥,國藥準字H20194082)經側管注入,通過F造影導管(深圳奉天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實施冠脈造影,對冠脈病變情況進行觀察,以確定實施支架植入術或球囊擴張術,術后4 h拔管,無菌紗布覆蓋穿刺口(時間15~30 min),壓迫包扎,24 h后撤除。觀察組采取經橈動脈途徑手術,穿刺點取于橈動脈搏動明顯部位(右橈動脈橈骨莖突上方),將6F橈動脈鞘管(Cook Incorporated)置入,肝素抗凝,將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藥業)200 μg、利多卡因(江蘇朗歐藥業)100 mg經鞘管注入,通過5F造影管(北京康泰慧眾科技有限公司)實施冠脈造影,對冠脈病變情況進行觀察,以確定實施支架植入術或球囊擴張術,術畢拔出鞘管,無菌紗布覆蓋穿刺口,壓迫包扎,4 h后撤除。
觀察2組手術前后心功能、心室重構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心功能及心室重構指標:術前、術后48 h時采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GE)測定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2)記錄2組術后48 h內血管迷走反應、滲血、皮下血腫、外周血管血腫等發生情況。

術前2組LVESD、LVEDD、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LVESD、LVEDD水平較術前顯著降低,LVEF水平較術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前后LVESD、LVEDD、LVEF水平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9,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AMI屬于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臨床上AMI患者占比逐漸增大。AMI起病急促、病情進展快速,持續性胸骨后疼痛、白細胞計數升高、發熱等為AMI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臨床致殘、致死率較高[5]。目前PCI為AMI再灌注治療中優選方法,合理、科學地開展PCI治療有助于防止梗死病灶擴大、挽救瀕死心肌,利于緩解心肌缺血狀態,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病死率[6]。
經股動脈途徑作為傳統的PCI術式入路,由于股動脈與股神經、股靜脈并行,且其組織解剖位置較深,手術過程中極易損傷周圍血管及神經,增加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風險,且術后具有較高的出血率[7]。經研究證實,經股動脈行PCI手術術后的出血率高達11%~25%,同時拔除鞘管需將肝素輸注中斷,極易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較經股動脈相比,經橈動脈急診PCI手術術后即可將動脈鞘管拔除,肝素輸注無需間斷,利于提升術后抗凝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縮短患者臥床時間,進而可減少腰部疼痛的發生[8]。經臨床實踐發現,經橈動脈行PCI手術動脈鞘管拔除后僅需局部壓迫止血,對體位無要求,利于提升患者治療舒適度,同時橈動脈位置表淺,且其周圍無重要血管、神經,故可減輕對重要神經、血管的損傷,提升手術安全性,同時橈動脈管徑細小,利于壓迫止血,對圍術期抗血小板、抗凝治療無影響[9]。LVEF是臨床檢測心功能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出現異常時則提示左心室收縮功能減退。LVESD、LVEDD是臨床檢測心室重構的重要指標,其中LVESD增加20%則視為心室重構。本研究結果得出,術后2組LVESD、LVEDD水平較術前顯著降低,LVEF水平較術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由此可見,較經股動脈行PCI治療相比,經橈動脈行PCI治療安全性、有效性更高,利于減少并發癥,抑制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王濤等[10]研究證實,冠心病患者接受經股動脈或橈動脈入路行PCI治療均可出現并發癥,但經橈動脈入路并發癥相對較少,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經股動脈途徑比較,AMI患者接受經橈動脈PCI手術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構,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