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飛,盧彥肖,黃一琳,曹曉東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二病區,河南 開封 475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功能障礙及肌力減弱等,一般多為中老年人發病。因脊柱內的椎管中存在脊髓及神經長期壓迫及損傷,可引起截癱或全身癱瘓,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均產生嚴重影響[1]。因此,臨床上發現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建議進行手術治療。頸椎椎體切除及融合內固定(ACCF)是臨床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一般治療效果尚可,但手術對機體損傷較大,且預后恢復較慢,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發生。因此,臨床上常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進行手術治療,臨床效果尚可[2-3]。因此,本研究分別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與ACCF兩種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比較其臨床療效、頸椎曲度及神經功能。
將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6~69歲,平均(56.41±4.26)歲;病程1~4年,平均(2.89±0.56)年。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70歲,平均(59.76±5.75)歲;病程2~6年,平均(3.29±0.72)年。2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1)經CT及MRI輔助檢查確診為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2)經體格檢查確診無嚴重神經損傷;3)符合手術條件及相關指征;4)患者均為職業病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無外傷及骨折情況。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神經系統、風濕免疫系統疾病,無法耐受手術者;2)以往接受手術及藥物治療且治療無效者;3)有精神系統問題,無法配合治療;4)合并脊柱惡病質、腫瘤及結核疾病。
2組患者入院均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ACCF術,從病變椎體部位正中椎體表面皮膚切開,逐層分離脂肪及肌肉組織,分離完畢后,將突出的椎體組織及椎間盤骨質切除,同時將椎體后緣的無用韌帶及骨刺切除,將椎體后緣的上下組織進行切除減壓,采用適宜的融合器將術中的碎骨及增生組織修剪后置入椎間隙,最后植骨融合予以內固定,確認無出血,放置引流管。
觀察組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麻醉滿意后,患者采取俯臥位,在透視機輔助下在病變部位的損傷中心處切開,顯露椎板、關節突等椎體結構,將癥狀最重的一側打開,松解分離黃韌帶與硬脊膜的粘連部分。將鈦板固定于側塊椎板處,置入碎骨屑,進行骨性融合。透視確認椎管減壓良好、椎板固定滿意后,沖洗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臨床療效。通過脊髓神經功能及手術成功率判定2組療效,分為治愈(手術成功,脊髓神經功能恢復E級)、顯效(手術成功,脊髓神經功能恢復D級)、有效(手術成功,脊髓神經功能明顯改善恢復至C級)、無效(無任何療效及以上標準),其中脊髓神經功能采用Frankel分級標準判定,分為A—E 5個等級,等級越高,脊髓神經功能越好。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2)記錄2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并觀察2組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間段的頸椎曲度。
3)統計術后切口感染、軸性癥狀、頸5神經根麻痹、腦脊液漏等并發癥發生率。
1)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97.50%比80.00%,P<0.05)。見表1。
2)手術相關指標:試驗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3)頸椎曲度:術前2組頸椎曲度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周、1個月及3個月的頸椎曲度指數均比對照組高(P<0.01)。見表3。

表3 2組術前后頸椎曲度指數比較
4)術后并發癥: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0%)比對照組(20.00%)低(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臨床治療多階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方式逐漸微創化。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其病情的差異,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也不相同,因此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
既往常采用ACCF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但術中易對患者椎體內的神經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且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一般,且恢復較慢[5]。因此,為了減少患者風險及損傷,臨床上常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后方入路進入病變部位,可避免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具有明顯的優勢[6-7]。在手術過程中,減少椎板組織、椎旁肌肉和韌帶組織的損壞,對術后頸椎的曲度及穩定性沒有明顯影響,能夠維持患者自身頸椎結構,相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2組患者的手術均順利完成,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頸椎曲度指數、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避免傳統手術引起的出血多及切口大情況,可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損傷,維持并促進頸椎曲度的恢復,減少脊髓神經功能的影響,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進而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8]。
綜上所述,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脊髓神經的損傷,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維持且促進頸椎曲度的恢復,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