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歡,李 霞,毛中英,黃冬梅,歐宛新,鄭楊鵬,丘文樣
(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a.產科; b.婦保科; c.婦科; d.中醫科,廣東 佛山 528200)
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及二孩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人數亦不斷上升,而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及各個系統功能均在退化,對于高齡產婦而言盆底功能的恢復尤為重要[1]。盆底肌肉松弛會造成子宮脫垂、尿失禁等一系列盆底問題,嚴重影響產婦日常生活,因此需盡早進行盆底康復以促進盆底功能的恢復[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產婦產后實施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鍛煉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分娩并于分娩后6周回院復診的高齡產婦1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觀察組,年齡35~42歲,平均(38.47±2.4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專38例,大專及以上16例;孕周37~40周,平均(38.41±0.65)周;盆底肌力:1級30例、2級29例、3級21例。對照組,年齡36~41歲,平均(38.32±2.3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中專39例,大專及以上14例;孕周37~41周,平均(38.78±0.61)周;盆底肌力:1級32例、2級30例、3級1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盆底肌力檢測盆底肌力≤3級;單胎足月順產;無急性感染癥狀,意識清晰;患者知曉并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妊娠合并疾病;盆底肌力≥4級;合并泌尿系統感染、高血壓或糖尿病;存在皮膚疾病者;患有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產婦產后6周(即產后42 d)惡露干凈,產婦回院復診時測定盆底肌力,并開始盆底肌鍛煉干預。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詳細指導對照組產婦進行凱格爾運動、盆底肌力康復器訓練,確認產婦完全掌握。產婦于家中進行凱格爾運動、盆底肌力康復器訓練。1)凱格爾運動:產婦做縮緊肛門動作,每次收縮時間不少于3 s,然后放松,連續做15~30 min,每天2~3次;或每日做縮肛運動150~200次,持續6周。2)盆底肌力康復器(俗稱“陰道啞鈴”)訓練:仰臥姿勢將康復器放入陰道,距陰道口2 cm位置,做縮肛運動,感到球體上升,再放松,適應階段做50組,然后嘗試坐、行走、爬樓梯、下蹲等動作進行練習,每次15~20 min,每天1~2次,持續6周。3)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使用PHENXUSB型盆底康復治療儀(法國杉山),于患者側臥位下將治療電極置入陰道,深度以電極表面處于陰道口為宜,刺激頻率5~50 Hz,電流強度8~20 mA,以脈沖電刺激使患者盆底肌有效收縮,但無疼痛感為宜。患者依照儀器屏幕上的盆底肌電曲線進行盆底肌主動收縮(盡可能抬高肌電曲線),并維持最高位肌電值10 s左右,隨后放松15 s(盡可能降低肌電曲線),交替進行盆底肌收縮、舒張,30 min·d-1,1 次·d-1,每周至醫院治療5 d后休息2 d,持續6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盆底肌鍛煉基礎上聯合使用穴位埋線。1)穴位埋線方法: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中極、子宮(雙)及足三里(雙),對穴位進行消毒,進針,將腸線埋于相應的穴位,再使用敷料敷貼針孔,每15 d治療1次,3次為一周期。2)注意事項:穴位埋線的針具及腸線均為一次性物品,一人一針、一人一線,不可重復使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埋線后出現局部酸脹等感覺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埋線后局部皮膚6~8 h內不可沾水,保持局部皮膚干燥,避免發生感染;埋線后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刺激;若埋線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時,應及時進行處理。2組均持續干預6周。
2組均在干預6周后進行盆底肌最大電位、盆底肌力功能恢復及安全性評價。
1)盆底肌最大肌電位比較:采用盆底肌壓力檢測儀對盆底肌最大肌電位進行檢測,肌電位正常值為1~30 μV。電壓越高,盆底肌肉收縮力越大。
2)盆底肌力功能恢復情況:盆底肌力分為0—5級,0級檢查者手指感覺不到收縮;1級檢查者手指感覺到顫動或搏動;2級檢查者手指感到擠壓感;3級檢查者手指感到擠壓感并伴有會陰體內收;4級檢查者手指感到阻力;5級檢查者手指感到強大阻力。干預效果:以患者盆底肌力功能提高3級及以上為顯效;1級≤盆底肌力功能提高<3級為有效;未見提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3)記錄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干預前2組盆底肌最大肌電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盆底肌最大肌電位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盆底肌最大肌電位比較
觀察組盆底肌力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盆底肌肌力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輕微紅腫、瘀青各1例,經熱敷、按揉等處理后均有效緩解,未出現發熱、感染等嚴重不良反應。
妊娠及分娩均會導致盆底肌肉出現松弛,功能退化等情況,從而造成盆底功能失調,若不加以干預,孕產期的盆底損傷會形成永久性的損傷,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高齡產婦由于其自身的特點,盆底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高于年輕產婦,應盡早對高齡產婦進行盆底功能鍛煉,以促進其盆底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3]。
盆底肌力康復訓練可有效減少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的發生,產婦進行凱格爾運動、使用“陰道啞鈴”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其恥骨-尾骨肌群等盆底肌群的主動收縮能力,減少盆底組織位置與功能異常發生風險[4]。生物反饋電刺激可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對頻率、強度等進行調整,患者依據儀器的反饋信號了解生理變化過程,并提高對盆底肌肉活動的控制能力;同時脈沖電刺激能夠對盆底肌群及相關的神經組織產生刺激,促進盆底肌充分收縮,從而改善尿道橫紋肌及盆底各肌群的功能,進而有效支撐膀胱頸組織與尿道[5]。
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鍛煉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促進盆底功能的恢復,其中穴位埋線是依據針灸原理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治療技術,通過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目的,以改善產后婦女盆底功能,降低產婦痛苦。穴位埋線是利用針灸的原理,將腸線埋在相應的穴位內,以達到疏通經脈、平衡血氣、調整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還可起到補腎健脾、調節臟腑、標本兼治之效。該療法相比針灸療法可減少產婦多次針灸痛苦,減少對機體損傷,并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穴位埋線后,腸線或藥線在15 d內被人體吸收,對穴位產生長期刺激,可刺激周圍神經興奮,提高盆底肌群收縮能力,以達到疏通氣血,促進肌力恢復的目的[6]。穴位埋線可直接刺激皮膚感受器,刺激該穴位,使該穴位功效長期釋放,起到刺激肌肉、傳導電流的作用,促使患者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縮及舒展,并形成條件反射,進而提高盆底肌功能;同時該療法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誘發盆底肌肉的收縮,再配合上盆底肌鍛煉,可改善盆底功能,減少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發生[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盆底肌最大肌電位高于對照組,肌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高齡產婦產后使用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鍛煉可提高盆底肌最大肌電位及盆底肌肌力,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魏兆蓮等[8]研究表明,針灸與康復理療聯合使用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復,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合。另外,本研究觀察組治療期間,未發現發熱、感染等嚴重不良反應,輕微紅腫與瘀青患者經熱敷、按揉等處理后均有效緩解,提醒此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應引導產婦了解盆底肌鍛煉的重要性,并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訓練技能,提高其對盆底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從而達到盆底功能康復的目的。
總之,對高齡產婦產后進行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鍛煉,可提高其盆底肌最大肌電位及盆底肌肌力,有效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