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昆 王小軍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如何讓更多貧困群眾不但能脫貧而且能穩定增收,這是近年來擺在貧困地區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臨汾市西陲的大寧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深度貧困縣,素有“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說。過去,這里人口貧困與生態脆弱猶如一對“孿生兄弟”,相互疊加,互為因果。
在貧困中突圍,在危局中反擊。近年來,大寧縣謀長遠之策,尋固本之舉,連續六年發力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創新之路——購買式造林,在興林增綠中讓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的互利雙贏。
6月的大寧,萬木崢嶸、綠波翻涌,一溝一峁盡披“綠衫”,這是大山的色彩,更是生機與希望。
“以前在蒲縣煤礦煉焦廠打工,因為沒有技術,只能干一些粗活、累活,苦受了不少,錢卻落不下幾個。現在跟著合作社造林,三年掙了5萬多,還能照顧家里,這政策可給了我們窮人一個好飯碗啊!”大寧縣昕水鎮羅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賀還記樂呵呵地算起了脫貧的細賬。像賀還記這樣受益于大寧縣購買式造林項目的貧困戶數不勝數。近年來,大寧縣將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作為承接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將造林綠化工程全部安排合作社組織實施,讓廣大貧困群眾通過參與造林綠化增加勞務收入,實現脫貧。
馮明星是曲峨鎮白村村民眼里當之無愧的“綠化明星”“致富明星”。2016年,在縣林業局從事工程造林十幾年的馮明星拿回縣里發的紅頭文件,向大伙宣傳了大寧縣委、縣政府實施購買式造林、生態扶貧的決定,并詳細地講解了何為“購買式造林”。聽說在自己地里給自己栽樹還能掙錢,村里一下就熱鬧起來了。當年12月,馮明星率先組織124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1名)村民,成立起大寧縣第一個造林合作社——大寧縣欣達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017年,該合作社通過議標承接購買式造林3500畝,僅勞務費就發放了125多萬元,人均收入1.1多萬元。林地屬于白村14戶貧困戶,今年驗收合格購買后,戶均將獲得250畝林子,以不變的價格、按重置成本計算,戶均將擁有20萬元的林木資產,而且還將長期獲得生態效益補償或者經濟林收益。
一花引來百花香。購買式造林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建設綠水青山中實現脫貧,在享受綠水青山中建成小康。據悉,2016年以來,大寧縣先后完成購買式造林21.67萬畝,使參與群眾獲得勞務收入共6573萬元。
“增綠增收兩不誤!造林專業合作社既能彌補多年來大寧的生態‘短板,又能激活山區土地、勞動力等各種資源,給貧困群眾帶來脫貧增收的希望。”大寧縣林業局局長馮曉明說。
購買式造林也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認可,并成功入選了2018年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2019年,山西省委明確要求:“探索將‘購買式造林模式拓展到鄉村建設領域”,并且將“在大寧縣推進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點”作為全省重大改革事項,將購買式造林作為一項創新機制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