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飛
1929年,13歲的王鴻禎考入臨沂山東省第五中學。在這里,他遇到了對他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個人。
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的新任校長徐眉生在學校實行教育革新,提倡師生關心社會進步,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中成立了各種社團。喜歡繪畫的王鴻禎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組織了一個小畫社,經常開展活動。同時,讀書會、寫生組、小劇團都有他的身影。王鴻禎成了全校的小明星。然而這也助長了他的傲氣,他用種種淘氣的行為對抗語文老師刻板的教學。“不處分王鴻禎就不許他上我的課”——老師忍無可忍。
“官司”打到校長那兒。徐眉生認為,對有才華的學生也必須有所規誡,但要教育得法。他答應語文老師不讓王鴻禎上課,但讓王鴻禎到圖書館自學,期末以自學筆記作為語文學習成績。這樣的處理讓喜歡讀書的王鴻禎如魚得水。兩年多的時間中,他在圖書館廣泛涉獵了文史、自然科學書籍,大大提高了自學能力。
感念恩師,王鴻禎每每想起“綿綿之葛在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纻;良工不得,枯死于野”這句話。他說:“如果說我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也能盡力識才愛才,與徐眉生校長和我在中學時的那段經歷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