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大暑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其意是:大暑時,一候螢火蟲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二候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三候常會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2020年的大暑節氣是7月22日。
大暑節氣前后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此時農作物生長速度也最快。早稻進入收獲期,棉花進入花鈴期,大豆正值開花結莢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較為頻繁,在農業生產上應搶收搶種。當然,抗旱、排澇、防臺風等任務也很重。
在小暑節氣后期到大暑,長江中下游雙季稻產區,便在強烈的陽光或者陣陣“南洋風”的鼓噪下,由熱浪掀開了“雙搶”的序幕,吹響了“早稻搶日,晚稻搶時”“雙晚不插八月秧”等令農家奮進的號角。建議農民朋友在早稻九成熟時趕緊收獲,加快農事步伐,適時早栽雙季晚稻,為之爭取足夠的營養生長期,并躲避“秋寒”的危害,達到安全齊穗奪高產的生產目的。
大暑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強大的副熱帶高壓控制,在陽光的強烈照射與高氣壓下沉氣流被壓縮的絕熱增溫下,天氣晴熱干旱,無論地面還是近地面空氣溫度都常達全年最高。中稻此時進入孕穗期,如果遇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大于或等于35℃以上的高溫,就會引起花粉不育,導致秕谷率增加,結實率下降。因此,一定要保持田間有適度的水層,以改善高溫低濕的農田小氣候。此時,棉花處于旺盛生長的花鈴期,葉面積達到整個生長期的最大值,是需水高峰期,田間土壤濕度以保持在70%~80%為最好,低于60%棉花就會受旱而致花鈴脫落,故適時灌溉是關鍵。澆水不可在中午前后的高溫時段進行,以免土壤溫度劇烈變化反而加重蕾鈴脫落。江漢平原的夏玉米此時正在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重點預防“卡脖子旱”的危害。
在這暑氣逼人的時節,防暑降溫工作要納入議事日程,農民朋友要科學運籌作息時間,尤其是在午后不要在強光高溫下作業。當然,在這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上可實施“冬病夏治”,對于冬季易發慢性病,如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癥等陽虛癥患者,莫要放棄這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