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大肚型肥胖容易導致大腦萎縮,影響人的智力和認知水平。不僅如此,腹部大量脂肪堆積還會嚴重影響人的外觀形象,也可能給健康帶來“暴擊”。
一、肚子越大腦子越“小”
英國拉夫堡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專家馬克·哈默博士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小組分析了9652名40~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歲的參試者的健康數據,結果顯示,隨著人腹部脂肪的增多,大腦灰質會減少,腦容量與正常人相比也較低,從而導致記憶力下降、腦萎縮和患癡呆癥的風險增加。
此外,“大肚子”比起全身肥胖或下半身肥胖來說危害更大。因為這種體型的人,身體脂肪多積聚在腹部和內臟器官周圍,醫學上稱為“中央肥胖”。內臟脂肪很容易以游離脂肪酸的形式進入血液,流往心臟、肺和動脈,從而誘發心血管等疾病。
二、腹部型肥胖的判斷標準
腹部型肥胖的判斷標準可用腰臀比例來衡量,即用腰圍尺寸除以臀圍尺寸(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所得出的數字來衡量。一般來說,男士的理想腰臀比例是0.9以下,女士的理想腰臀比例是0.8以下,超過標準就算是腹部型肥胖了。還有一種人,四肢纖細卻單單腹部長肉,這種情況很可能是骨盆前傾造成的。也就是說,這種人的骨盆位置比正常人要向前偏移,造成腰椎不正常的生理性前凹。判斷是否有骨盆前傾現象的方法是:貼墻站立,如背后只能放入一只手掌,則表明體形正常;如背后能放入一個拳頭,則表明骨盆前傾。
三、四個原因容易“長肚子”
1.飲食不當
食用過多烹調油,吃太多油條、油餅、酥性餅干、方便面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食用過多精制谷物,如白米飯、白饅頭、白面條等;吃太多飲料和甜食;飲食饑一頓、飽一頓,大魚大肉、暴飲暴食。這些飲食習慣極易引起因能量過剩造成的腹部型肥胖。
2.缺乏運動
現在很多人由于工作、學習任務繁重的原因,運動量偏少、能量消耗低,再加上日常總是久坐,這些都會使脂肪得不到燃燒的機會,從而慢慢在腹部堆積。
3.精神壓力過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壓力時一般更容易選擇吃一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此外,壓力激素皮質醇還會增加身體所需的脂肪含量,擴大脂肪細胞。
4.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導致瘦素(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減少和饑餓激素升高,導致食欲增加。韓國食品研究所經數據分析發現,每晚睡眠7~9小時的人比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風險低28%~35%。
四、三招教你減少腹部脂肪
1.調整飲食結構
多吃蔬菜、粗糧,盡量不吃含糖、碳水化合物的零食點心;少吃鹽,以免加重水腫;改善烹調方法,少炸、煎、爆炒食物,提倡用燉、煮、蒸、拌等方式進行烹飪;控制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多吃適量的亞麻籽油、橄欖油、魚油等。
2.有氧+無氧的鍛煉
有氧、無氧運動交替進行:在進行短時間的有氧運動后立馬進行短時間的無氧運動,之后再進行短時間的有氧運動,這樣可以有效消耗脂肪,對腹部贅肉人群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交替進行50次跳繩雙搖(雙倍單搖)、50次仰臥起坐;40次跳繩雙搖(雙倍單搖)、40次仰臥起坐;30次跳繩雙搖(雙倍單搖)、30次仰臥起坐……依次降到10次。運動時需注意兩點:(1)有氧運動多樣化。跑步、橢圓機、單車、跳繩、原地高抬腿等多項運動相結合。(2)動作不用多。想要“瘦肚子”關鍵在于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和強度。除了針對全身的常規運動,還可以多做針對腹部、大腿等“核心肌群”的鍛煉。比如平板支撐、仰臥交替抬腿或臀橋,每個動作堅持20秒左右,5個為1組,每天做3~4組。
3.改變不良的“身體姿勢”
斜倚在辦公椅上、半躺在沙發上……長時間保持這些看似“舒服”的姿勢不僅會使肚子上的肥肉越積越多,肌肉和韌帶發生勞損,甚至還會影響心肺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保持挺腰收腹的姿勢,在鍛煉腹部肌肉的同時,對減少腰圍也有效果;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工作半小時后應盡量起身活動一下;走路時要抬頭挺胸,雙眼平視,腳尖向正前方,自然邁步;站立時下巴稍回縮,腹部微微收緊,重心稍微向前。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李衛敏 ? 郵編:710061;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院 ? 王興國 ? 郵編:11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