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歷史階段。
我國經濟體制既存在政府干預過度問題,也存在“市場失靈”問題。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優點與局限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高度重視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視市場的作用。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同時,積極完善和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財政是履行和實現政府職能的手段,財政職能實際上就是政府職能,這里將財政職能定位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與發展以及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四種職能。
資源配置職能。財政收支運行過程也就是政府參與社會總產值或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是執行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的基本原則。
收入分配職能。收入分配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社會公平,因而財政分配職能所要研究的問題是顯示社會公平的標準與財政調節收入分配的特殊機制和手段。
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建設健全財政,堅持清理濫收費,控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始終將財政赤字控制在國際公認的區間;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增加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等民生性支出,保基本,兜底線,重視調節國家、企業和居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社會安定,建設和諧社會。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政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