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茹 劉博文 王麗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符合研究條件的期刊論文進行篩選和分析,旨在探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力求對科學指導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體育手段干預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鍛煉;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5-15
作者簡介:崔雅茹(1992-),女,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方法。
心理健康是個體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并與社會規范能夠保持同步。青少年是我們全民族的希望、國家和社會的未來,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對祖國的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青少年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1.1.1數據庫選擇
所有文獻資料主要來自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維普網等3個數據庫。
1.1.2文獻篩選標準
時間期限:發表時間截止到2019年;期刊類型:中文核心期刊或博碩士論文。英文論文、會議論文、研究報告、未正式發表的期刊論文以及沒有任何研究依據的期刊論文,均被排除在綜述之外。
1.2?邏輯分析法
本文對所有符合研究標準的期刊論文,采用邏輯分析法對其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和分析,進而歸納出參考文獻中的核心觀點。
2?結果與分析
2.1?文獻選取的基本結果
在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庫中,首次檢索獲得期刊論文共88篇,經過逐一篩選后,最終留下符合本研究條件的期刊論文53篇。
2.2?文獻中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大多學者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占總數的45.3%,還有部分學者采用了實驗法,占總數的26.4%。同時,也有部分學者采用了實驗法、問卷調查法及統計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對體育鍛煉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總數的20.4 %。張櫻等人應用了心理衛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中學生體育生活方式情況調查表》作為測量工具對中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1]。暴天陽等人在研究中通過實驗法對41位被試學生進行了12周的體育鍛煉干預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2]。林友標等人采用教學實踐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健康商數HQ、GQOL-74和SCL-90等檢測工具,從不同角度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進行綜合干預研究[3]。
2.3?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健心功能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體育活動對青少年健心效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證實。眾多學者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小學生的焦慮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孤獨傾向”“沖動傾向”等方面的焦慮水平,遠遠低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小學學生。同時進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學生抑郁狀態和調適過高和過低的心理壓力。
在相關實驗研究中表明,進行大、中強度體育鍛煉學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與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小強度體育鍛煉學生。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項目的喜愛程度與自尊之間有著顯著的中等相關關系(r=0.650),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喜愛程度越高,其鍛煉后自尊的提高也就越大。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信心、協調人際關系、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等方面。同時,大多學者研究關注了體育鍛煉對青少年情緒狀態積極影響方面,而在促進青少年人際交往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2.4?不同體育鍛煉項目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體育鍛煉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影響程度不同。例如慢跑等有氧代謝運動,可以放松大學生緊張的情緒,減弱或消除因受到強烈刺激而存在興奮的大腦皮層,進而可以消除因過度精神緊張和壓抑而導致的精神負擔?;@球、足球等集體項目對消除大學生孤僻心理、恐懼心理以及社交障礙的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健身舞蹈、韻律體操等具有娛樂性的體育項目,可以起到治療或減緩神經衰弱的作用。
在研究中把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做出了比較,具體研究結果如下:乒乓球項目和籃球項目對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在維度上具有差異性;健美操鍛煉項目比乒乓球鍛煉項目對女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更明顯。并且,參加集體形式項目比個人形式項目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作用更大,在強迫癥狀、焦慮等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項目類型不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差異性;青少年的性別差異對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情況具有影響;球類等集體性項目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2.5不同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和強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對相關文獻分析得出,大多數專家和學者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時間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呈正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運動時間在45min-60min、運動強度在中等的學生,其各因子得分最低,但是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運動時間在30-45min;運動時間在15min以下,運動強度較小的學生,其各因子得分最高,因此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不同強度與頻率的網球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又完全不同,運動心率控制在每分鐘60次-120次,RPE11-14(即主觀運動感覺輕松或稍費力),對于緩解青少年的緊張、焦慮情緒有相當益處。
隨著運動總時間的增加,體育鍛煉所產生的良好的心理效應就會增強,但運動量達不到則會使效果不明顯,運動量過度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實驗研究中也證實這一觀點??梢?,體育鍛煉要取得理想的心理效果,必須合理安排鍛煉時間、鍛煉頻率和鍛煉強度,最優化組合是首先必須保證足夠的鍛煉頻率和鍛煉時間,其次才是鍛煉強度。
綜上所述,不同的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強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具有差異性。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和強度與心理健康影響并非正相關關系,只有適宜的體育鍛煉時間和強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才有積極促進作用。每周進行2次-3次體育鍛煉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6?體育鍛煉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
郭玉江對青少年體育生活方式和積極情緒擴建的理論進行了模型構建,其研究認為: 青少年通過參與體育鍛煉,從而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4]。這不僅擴展了青少年在體育運動情景中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操作系統,而且建構了青少年在身體、認知、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有效改變青少年原有的思維認知、體育生活方式,從而使青少年更加自覺地、有規律地參與體育運動,最終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此外楊劍等人在其研究中,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構建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心理健康、運動友誼的關系模型[5]。
綜上所述,當前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們的關注熱點集中在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效益,而有關體育鍛煉促進青年心理健康模型構建的研究甚少,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當將其作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熱點。
3?結論
有關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研究中,專家和學者們采用的研究方法過于單一;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信心、協調人際關系、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等方面;不同的體育鍛煉類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差異性;不同程度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強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差異性;對體育鍛煉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是未來探討和研究的重點關注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櫻.江蘇普通高校女生校內體育鍛煉行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37-43.
[2]暴天陽, 吳孟超, 于韜,等. 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突出心理問題的影響[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9, 27(2):79-81.
[3]林友標,章舜嬌.太極拳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4):105-110.
[4]郭玉江. 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積極情緒擴建理論模型構建[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5(5):15-16.
[5]楊劍,王韶君,季瀏.中小中學生運動友誼質量、體育鍛煉行為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學[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4):9-15.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elects and analyzes the journals and papers that meet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in the database of CNKI, aim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and striv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of physical means of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Teenagers;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