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程
當我第一次看到“蕭楚女”這個名字時,料想此人一定人如其名,是位楚楚動人的漂亮姑娘;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想多了,我和一百年前的人們犯了同樣的錯誤。
1922年,蕭楚女受黨組織委派去四川開展工作,他應《新蜀報》的創辦人陳愚生之邀擔任《新蜀報》的主筆,幾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發表文章。由于他的文筆瀟灑俊逸,邏輯性極強,所以“蕭楚女”這一名字很快便在國內聲名大振。因為有了蕭楚女,《新蜀報》的銷量一時大增,不久便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報躋身報界“名角”之列。
有青年猜測“楚女”者,一定是“楚楚動人之女子”,有著江南女子的秀麗模樣、嬌小玲瓏的曼妙身材與柔情似水的溫婉品性。于是,一封封求愛信像雪花片一樣從四面八方飛至編輯部,很快便在蕭楚女的辦公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山。為了免除情書不斷的困擾,也為了消除時人對他的誤會,蕭楚女只好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
“本報有楚女者,絕非楚楚動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并略有麻子之一大漢也。”
與同時期的林白水、成舍我等報人相比,蕭楚女顯得尤為特殊。同人們大多有名牌大學畢業的履歷和出國留學鍍金的榮耀,可他并沒有出過國,甚至連大學都沒有讀過,完全是靠自己先天的聰慧與后天的努力自學成才。他不僅沒有在艱難困苦中淪為平庸之輩,反而在自我奮斗中成為報壇英杰,與報界大腕們平起平坐,為后起之秀們仰慕欽佩,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蕭楚女原名樹烈,1891年出身于湖北省漢陽縣鸚鵡洲一個小商家庭。蕭楚女的父親蕭康平是一位木材商人,家境頗富,所以蕭楚女幼年之時,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生活十分優裕,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日子。可惜在他10歲那年,他的父親經商失敗被迫宣告破產,又急又氣之下,肺病復發,不久便病逝于蕪湖。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他走了,家道中落,正如蕭楚女后來在自述中所說的那樣,好像是“從萬丈高峰墜下了深壑”。
此后,蕭楚女又先后做過茶館的“跑堂”、船上的伙夫、街市的報童、醬園的童工、排字的工人等,輾轉于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干最低等的工作,拿最卑微的薪水,他因此而體會到了人間疾苦,看到了百姓的辛酸,所以他一生都同情廣大勞動者,始終為他們說話,為他們爭權利,為他們謀福利。
雖然長年在社會上為生計奔波勞碌,但蕭楚女依然堅持在漂泊無定中自學知識,以極大的毅力讀完了中學文理課本。他有一句名言:
“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面對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蕭楚女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毅然參軍入伍。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蕭楚女積極參加了陽夏保衛戰,在協助炮兵開炮時,他被大炮震聾了一只耳朵。隨后戰亂不斷,民生困苦,蕭楚女對此倍感失望,于是他憤然退伍,自此投身于新聞界。1915年,蕭楚女擔任《大漢報》的編輯和《崇德報》的主筆,經常用“楚女”的筆名發表進步文章。
“楚女”這一筆名也是大有來頭的。蕭楚女在讀《楚辭》時,被愛國詩人屈原的一句“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所深深打動。詩中的“女”指的是神女,又因為屈原是楚國人,所以他就取了屈原用來象征愛國志士的“女”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要做為國盡忠的“楚女”的偉大抱負。
1921年,蕭楚女轉到安徽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任教,與好友惲代英一起開展青年運動,他們兩個人被時人譽為“江城雙星”。在安徽期間,蕭楚女曾作詞一首:
“敬亭拱北,
宛水環東,
山川明秀郁蔥蘢。
高齋隱隱,
疊嶂重重,
吾校巍然鎮其中。
今日少年,
斷粥身功,
將來東亞主人翁。
前程萬里,
毛羽需豐,
一旦奮起何其雄。
1922年,蕭楚女經惲代英介紹在武漢加入了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再也不是沒有歸宿的浮萍了。他更加積極地宣傳革命思想,奔赴四川、湖北和重慶等地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活動。
1924年8月,蕭楚女被黨組織任命為中共中央特派員,再度入川,開展建黨工作,全面領導重慶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四川的革命斗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就是蕭楚女,化筆為劍。
隨著局勢不斷惡化,蕭楚女憂憤交織,越發拼命工作。他早年在顛沛流離中患了多種疾病,由于多日以來勞累過度,導致病情日益惡化,不得不暫時停止手頭上的工作,并住進廣州東山醫院接受治療。1926年4月,蕭楚女、劉爾崧和熊雄等一千多名革命者遭到逮捕,被關押進了南京石頭監獄。
病中的蕭楚女受盡酷刑折磨,仍堅貞不屈,堅持斗爭。自從踏上革命道路的那天起,他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抱著必死的決心,不膽怯、不妥協、不屈服。他還在獄中鼓勵難友堅持斗爭下去,一定要保持革命氣節,敵人始終拿他這個“硬骨頭”沒辦法。他是桀驁不馴的柔弱書生,亦是錚錚鐵骨的剛烈漢子。
1927年4月22日,蕭楚女遇害,年僅36歲。蕭楚女的一生很短暫,卻將半生年華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著的革命事業和他多災多難的祖國。
1927年6月25日的《中國青年》對蕭楚女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誰不知有個大麻子蕭楚女,他是本刊的創始者之一,他是青年群眾的明星,他是刻苦忠實的革命家!自從少年以至于死,他一直以革命為生命,一直在顛沛流離、貧困捕逃的情形之下。他的死,是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師;他的死,是革命隊伍喪亡了勇敢的戰士;他的死,使我們更加透徹認識了敵人;他的死,在每個革命者的心上剜上傷痕!”
蕭楚女生前曾說過:
“一個人從生以后一直到死,都要做對人民有益的光明正大事,雖然肉體死去,而精神是不滅的。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而這,正是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