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身上附著了一個標簽,尤其是金光閃閃的標簽,我們很難將其撕下。我們會問自己:“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難道要從頭開始?我要付出多少代價,失去多少已經擁有的成就,還要承擔多少不解與遺忘………“歌手艾敬”從音樂走向當代視覺藝術的經過,被她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但記述這段經歷的散文體自傳《掙扎》,從書名就可看到蛻變的辛苦。去紐約學習視覺藝術時,缺少強大生活能力的她,將雞蛋煮糊,在超市茫然打轉,因為受不了殺魚而去買死魚,但最終,討厭油鹽醬醋的她把烹飪當成了新的創作。對艾敬和我們每個人來說,不同的自己,不僅僅是跨界,更是自己的另一種成長。
上周在紐約曼哈頓的格林威治村,我漫無目的地游蕩,走進一家樂器店,買了一把尤克里里——夏威夷四弦琴,像一把小吉他,音色也更為輕快愉悅。我很久沒有這樣的沖動了,至少10年沒有邁進樂器店,或許我需要給自己的心靈以撫慰,我的生活里始終應該有音樂。我準備學習彈奏尤克里里,學習一些曲目,娛樂一下我的酒友們。
20年間,“歌手艾敬”的標簽從我身上慢慢淡化。我第一次到法國旅行,參觀了盧浮宮以及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從那時起,我就對視覺藝術怦然心動,我愛上了視覺藝術與觀者之間所能產生的私密語言。幾年后我第一次去紐約,參觀了紐約當代藝術美術館,在那里我看到了安迪·沃霍爾以及基斯·哈林,紐約給我一種很輕松、自由的感受,我讀懂了當代藝術的語言與流行音樂語言的內在聯系,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視覺藝術表達,我產生了拿起畫筆的沖動。
我想,在創造力上,我是有天分的,無論寫歌或視覺藝術創作,我都在不斷學習,努力實踐。當初拿起畫筆,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也沒有想過會完全從音樂中脫離開,只是因為喜歡,因為畫畫可以讓自己靜下來、沉下去。但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想表現獨特的語言,我想這就是我的天分,我這么想不是因為誰告訴我應該這樣做,而是我知道。
當我不斷在新領域更新自己,人們懷疑地觀望著,直到現在。
東北人有句話:聽蜊蜊蛄叫喚就不用種地了。意思是,如果你那么在意別人的聲音,人生的路就無法繼續前行。從小,我就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對一首歌的演繹,需要心無旁騖,在舞臺上,你可能會遇到各種意外因素,但任何影響都不應該中斷你的投入。這些抗干擾訓練,成就了我的性格,一旦我認定自己做的事有價值,就不太理會別人怎么看。“轉行”之后也一樣。
第一次參加藝術群展那年,我剛好從紐約回來,朋友介紹我認識了藝術史評論家、策展人黃專老師,看了我在紐約畫室里的作品圖片,黃專老師當即邀請我參加一個藝術群展——“預感”。
展覽開幕前一天晚上,我激動得一夜沒睡。我很幸運,也比別人更難。人們會把我當作“歌星”,也許我的歌給他們帶來過感動,但視覺藝術完全是另外的領域,這個領域的人會用嚴格的眼光審視我,不會因為我的過去給我更多機會。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書《掙扎》,在里面我寫過這樣一段話:“在你沒有忘記我之前,我已經忘記我自己……”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動力,因為我喜歡挑戰自己,喜歡忘記自己,喜歡把自己歸零。
離開音樂圈子,我感覺靜了很多。與現實生活產生了一種距離感,這種距離剛好讓我處在一個全新的視點,在觀察和介入之間。我不喜歡走回頭路,玩音樂也不是回頭路,我不會拿音樂當職業了,這就是我為什么拒絕演出邀約、逐步淡出音樂圈的原因,但我會玩音樂,音樂很美好,在一種自由無拘束的狀態下會更好。相比之下,現在從事的視覺藝術,更像在種樹,一點一滴集成森林,每天低頭看著土地,讓我感覺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