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春光

明 文徵明 停云

清 鄧石如 燕翼堂
站在何等高度去認識和把握審美對象,會直接影響我們藝術創作的水平,而個人的審美理念和傾向也決定著藝術作品的水準和高度。篆刻藝術的創作亦是如此。如何把握和理解篆刻藝術的美?明代沈野在《印說》中說:“不著聲色,寂然淵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禪理者也;形欲飛動,色若照耀,忽龍忽蛇,望之可掬,即之無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嘗之無味,至味出焉,聽之無聲,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詩者也?!边@種對篆刻藝術境界美的概括,不在細節把握,重在描述篆刻的大美和藝術的共性美。先對藝術高度有認識,對格調有追求,再著眼于篆刻的基礎,不致于落于惡俗之地。我們常說藝術作品可以幼稚,不成熟,但不能俗氣。
有了認識,如何學習則是關鍵。我們不僅要對古代大量金石書畫作品進行臨摹學習,還要感知當代書法篆刻藝術作品的風格并結合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認識。在此基礎上,將藝術家的藝術構思再次表現、發揮。創作出的篆刻作品應具有傳統與時代的雙重特征,縱向傳統深入學習,讓我們的作品深邃、內斂,有根可依。學習傳統越多越深入,在今后的創作過程中及自我風格蛻變中就越自如,作品所呈現出的面貌也就越自然,不做作;橫向對當代的借鑒,可以給予我們很多當代如何解讀傳統的啟示,便于了解傳統。古代經典作品相對比較內斂,不容易學到其精髓,今人把其優點放大而形成獨特的個人風貌,特點鮮明。所以從今人借鑒到好的東西,使自己的作品有時代的特征,有鮮活的生命力,加之傳統的滋養,才能使我們的作品養分充足,做到愈古愈新。所以說縱橫兩向的學習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方法,有傳統的滋養就不會在創新中迷失,有時代的借鑒,就不會一味地摹古而失去自我。好的方法,可使我們工作、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明白這一點才能更加客觀地認識元朱文印,學習其中所蘊含的平和典雅與工穩秀潤的美,將傳統性與時代性更好地結合起來。

清 丁敬 煙云供養

清 吳讓之 畫梅乞米
首先,學習的對象十分重要,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取法。孔子教育學生就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平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所以定要在傳統經典中挑選,且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從經典中選取,就不會有所失;選自己喜歡的,就會有十足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感興趣就會自覺地開動腦筋挖空心思去琢磨、理解、消化,并運用到實際的創作中去??赡艹跗谑悄w淺的,但卻是最真實的表達。久而久之,不斷地實踐、運用、學習交替往復,創作能力自然會得到快速提升,這正是取法的重要性。
元朱文印風格靜雅秀逸、工致雋美是工穩一路的代表形式之一?!肮ぁ笔窃煳挠嵺`的技術準則及基本的技術手段,“雅”則是追求理想境界上和形式上的表達方式。我初學篆刻就被唯美的元朱文印所打動,從而先取法近代元朱文大家陳巨來的印風。工穩、典雅、平和、秀潤是陳巨來篆刻藝術的具體形式和基本特征,他的元朱文印是最能體現這種審美追求的,正如他在《安持精舍印話》中寫道:“宋元圓朱文創自吾(吾丘衍)趙(趙孟),其篆法、章法上與古璽漢印,下及浙皖等派相較,當是另一番境界。學之亦最為不易。要之,圓朱文篆法純宗《說文》,筆畫不尚增減,宜細宜工,細則易弱至柔軟無力,氣魄毫無;工則易板,猶如剞劂中之宋體書,生硬無韻。必也使布置勻整,雅靜秀潤,人所有,不必有;人所無,不必無,則印既成,自然神情軒朗。”此段文字闡明了元朱文印創作的技術要求和審美傾向。我篤行其元朱文創作理念且結合自身認識,并承襲宋元,上溯隋唐之風,追其源頭。將隋唐官印中的圓融、寬博的氣象納于其中,把握“工”和“雅”這兩個元朱文創作的最基本要素。隋唐官印體現了時代的審美性,結篆由小篆和漢摹篆結合洐變而來,多了變化和生動;整體上愈巧愈拙、奇正相生、方圓相濟、疏密多變;線條圓勁豐厚、剛健雄強、流動中不失澀勁;其線條的意味耐人尋味,似銅澆鐵鑄,結實有力、韌性十足。可從中尋求到線條的厚度、彈性、韌性、圓勁的質感。避其元朱文細、弱、小巧之失,力爭氣息雍容、典雅、高古、醇厚。
其次,元朱文印入印文字主要以小篆為主。從清代的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到后來的王福庵、韓登安等,書印融會貫通,小篆的書法成就,自成一家,可稱其為典范。清代鄧石如早就有“印從書出”的倡導,篆刻的書寫能力對篆刻創作的重要性,在篆刻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篆刻家的小篆書寫能力往往直接影響到元朱文印的創作水準,除小篆外對其他篆法的涉獵,對字法表現形式多樣性的掌握也是創作者豐富創作技巧的不二法門。元朱文印的創作中能體現篆書書寫規律的地方無處不在,細微處更不可忽視。字法的和諧、單個篆字本身結體的美感、字與字之間的聯系、氣韻生動等都與小篆的書寫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創作中既要整體地協調,又不能忽略篆字本身的體勢之美。若生搬硬套,一定會使人有突兀之感,便失去自然的審美趣味。即有小篆書寫的基礎,還要將入印文字小篆進行“印化”。我將小篆“繆篆化”,調整小篆的重心,使其文字重心居中。本身小篆文字婀娜秀美,重力向上,飄逸流動,穩定性差;漢印結構嚴整,有時文字過于機械、平板,小篆“繆篆化”使入印文字靜中蘊動,均而不呆,勻而不板,也符合印面設計的整體要求。如果說小篆是材料的話,印中的文字就是經過加工的成品,加工到什么程度和具有原始材料的多少特征,應由具體創作情況而定。在符合印面設計需要的前提下,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伸屈、盤曲、增減等方式,合理才能不做作,使其布置均勻整飭,“印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結篆,是否能統一上下左右之間呼應關系,是創作水準的直接反映。
再次,章法是篆刻創作中印面的整體布局,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章法的論述諸多,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說》中說過:“布置成文日章法。欲臻其妙,務準繩古印,明‘六文’‘八體’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畫之稀密,挪讓取巧,當本乎正,使相依顧而有情,一氣貫串而不悖,始盡其善?!闭撌鋈嬗质智‘敗G宕靾栽凇队庹f》中說:“章法如名將布陣,首尾相應,奇正相生,起伏向背,各隨字勢。錯綜離合,迥互偃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彪m然工穩印風的章格相對寫意印風要簡單得多,但達到天然成妙是篆刻家在作品中共同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在工寫印風創作中不管運用多少種形式和方法,最終都是為了印面最終的和諧統一。

陳巨來 大風堂珍藏印

陳巨來 第一稀有

陳巨來 梅景書屋

陳巨來 趙叔孺氏珍藏之印
最后,刀法是篆刻藝術中最基本的技法。篆刻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低,除篆法、章法之外,刀法和線條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文人介入篆刻藝術的創作之后,原有的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既篆又刻,獨立完成。文人經過長期實踐,刀法慢慢成熟起來,用刀刻石的過程是對篆法、章法的落實與再創作,更是賦予線條以生命的過程。明代朱簡在《印章要論》中說“刀法者也,所以傳筆法也”,清代趙之謙也有“古人有筆猶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的說法,說明用刀如用筆。單純表現用刀的趣味,線條則過于剛猛;只表現筆意則過軟,少了金石氣。刀筆結合,既有金石氣又有書寫性,線條才能剛柔相濟,富有生命力。元朱文印的用刀不像古璽那么豐富,相對純粹而單一,即沖刀法,并十分理性地駕御它,使線條光潔、勁挺、流暢埋刀不露痕跡,呈現出一根周圍光潔而無棱角的單一線條,看似簡單的線條,精神內涵卻十分豐富。要有高質量的線條,其中轉折處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容忽視的。轉折處是表現用刀筆技巧和篆書總體水準的高下之處,過方則僵,過圓則軟殆,方圓之間恰到好處,承宋元之法,上溯隋唐,轉折圓厚,有蟠條印之圓勁,韌且挺,且外拓,方中寓圓。“斂”也是元朱文印的一大特點。無論線條轉折還是結篆直至章法,轉折也是一樣,有蟠條印的圓、勁、挺,但內斂其彈性和力量蓄勢待發,像有彈性的鐵線一樣,彎轉到一定的狀態松開手隨時彈出。
我在十余年的篆刻創作中,對于印面的設計有了些體會和經驗。元朱文印風工穩,其章法也相對以工整、勻稱為主。其入印文字造型不要求有大幅度的屈伸,無論是平均排布還是挪讓、伸縮、穿插、盤曲,都不需要以奇造勢,而是取其穩妥、均衡,給人一種靜穆、端莊之美。元朱文印不缺少靜的元素,怎樣讓它動起來,又不失沉著、端莊和平和,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是十分有難度的。因此,處理好動靜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使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存在于印面之中。參差錯落易產生動感,平均分布多呈靜態。在刀法上,刀痕清晰者動勢,光潔無痕則是靜態。過動則易浮滑散亂,過靜則易平板呆滯。只有動靜適中,或二者巧妙結合,才能氣定神閑。
元朱文印在工穩印中屬極致唯美一路,愈工易板,也容易符號化、模式化,更容易變得匠氣。章法如何改變此狀態,要讓其動起來,猶如京劇中人物的出場亮相一般,運動中忽然停頓的一瞬間,正是動與靜恰如其分的結合點,表面上看是靜止的,但卻靜中蘊動,動中有靜,此時的精氣神是最飽滿的,耐人尋味。在實際處理上,簡單地說是先立而后破的問題。先有了整齊化一的排列,營造出嚴整的秩序,井然有序是相對平靜的,再打破單一秩序,加入所謂“和而不同”的元素。從而達到對立下的統一,復歸平靜和諧,也就是畫龍點睛之筆了,從而產生動與靜的融合,作品會更有生命力,更能吸引、打動欣賞者。
我認為元朱文印有下面幾個特征:
一、凈:干凈、純凈、光潔,不做任何修飾。二、靜:安靜、靜穆,動勢少,靜中自有禪機;三、精:精致、精到、精神,三者是遞次不斷迭加最后呈現出來的;四、簡:簡潔,均勻一致,平鋪直敘;五、圓:圓厚、圓勁、圓挺,如玉箸篆中鋒運筆;六、斂:內斂,精神內涵飽滿;七、潤:溫潤,最不可缺少的傳統審美要素。元朱文印所具有的這些特點是技術層面的準則,也是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
宋元文人治印的風尚,產生了元朱文印。其唯美藝術風格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歷代印人承其特定的風格,不斷探索內涵,挖掘內在玄奧。隨著時代發展,元朱文印也必然產生新的內容和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和拓展。

清 趙之謙 鑒古堂

元 趙孟松雪齋

漢 巨蔡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