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這一天我們應該走出家門,開展植樹活動,為改善生態環境、為美化祖國山川貢獻一份中國公民應盡的法定植樹義務。然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在植樹節這天,廣大的“三北”地區尚在冰天雪地,無法植樹;而地處熱帶、亞熱帶的南方各省市已經過了最佳植樹的時間。
春天栽樹的最佳時間是在樹木萌芽發葉之前,這時苗木處于休眠狀態,抗性強,栽后成活率高,活后生長旺盛。相反,等發芽長葉后再栽,不僅成活率低,就算勉強活了,長勢也弱,而且維護成本高。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春天樹木萌芽時間不一,想找一個適合全國人民共同栽樹的時間是不可能的。
折中的辦法就按傳統的農歷節氣。民國時期,凌道揚等林學家1915年提議設立的植樹節就是每年的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新中國成立后的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
植樹節的設立為我國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常當我們自豪地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時候,也暗含著我們的森林已被破壞了5000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森林覆蓋率僅8%,祖國母親為了養育中華兒女,傾其所有,不堪重負。因此,作為中國人,植樹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的,反哺祖國母親才是最大的孝道。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23%,成績巨大。但要使一個國家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其森林覆蓋率至少應在30%以上。當今世界各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32%。可見,我們綠化祖國的道路還很漫長,而且等待我們造林綠化地的條件越來越困難,動員全民綠化祖國的任務不是更輕了,而是更重了。
為此,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各自的植樹節,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個。
第一,可使國家的植樹節更符合實際。各省根據各自的氣候條件設立自己的植樹節,就把僅僅具有象征意義的國家植樹節,變成了能夠指導各省具體栽樹時間的植樹節體系。這就如同我國的標準體系,國家有國家級標準,指導全國;各省有省級的地方標準,指導各省。
第二,能更好地調動省級領導干部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動員全民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當植樹節就是本地的最佳栽樹時間的時候,省級領導干部就有責任帶頭開展義務植樹,就能更廣泛深入地動員全國人民參與植樹活動,也更有利于開展國土綠化、愛護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科普宣傳。
試想,當全國各地都有了自己的植樹節,按照“植樹時間譜”,每年春天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就是一首在祖國大地上久久回響的綠色交響曲。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是前奏,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各省是主體,北京是高潮,新疆、東北三省是尾聲。
植樹節,其實是集結號,是我們反哺祖國母親的集結號,每年只吹一天。如果我們攜手接力,每年連續吹響3—4 個月的集結號,定能喚起每個人對祖國母親的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