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榕青形成的榕門奇觀 林長華攝影
春天,正是植樹造林好時節。不寫點贊頌嘉樹的文章,似乎對不起這個美好的季令,也對不起有恩于人類的樹種。談起樹木,漳州人總會想到只為奉獻、不求索取的榕樹。在“新冠”疫情尚未解除的情況下,榕樹尤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自古以來,漳州人視榕樹為驅兇避災的圣樹。全市各自然村幾乎都有榕樹,樹齡數百年的榕樹并不鮮見,故有“無榕不成村”之說。一棵棵古榕虬根錯綜,氣根紛繁,如仙翁飄髯。它們忠實守望著古村落,不僅是故鄉的地理標志、傳統的審美元素,而且是游子的鄉愁寄托。漳州人居家大多也喜歡栽植榕樹盆景,一盆盆豐姿綽約、千姿百態的盆景,為漳州市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漳州市作為我國著名的“榕樹盆景之鄉”實至名歸。
漳州民間有“前榕后竹”的風俗,即自建房的門前種榕樹,房后種竹子,前者象征長壽,后者隱喻平安。200多年前,清代趙學敏編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就稱榕樹為“不死樹”,謂其長壽也。在漳州地區歲時民俗活動中,榕樹更扮演著重要角色:向親戚賀婚的粿擔中,習慣放兩束箍著紅紙的榕青,以示喜慶吉祥;過去充氣彩門未誕生前,每逢喜事慶典搭彩門,從頂端到兩側都扎滿青翠欲滴的榕枝。
傳統節日,榕青既寓意喜慶吉祥,也祈祝健康長壽。端午節時,我國許多地方家家戶戶習慣在居處懸菖蒲、掛艾葉,但在漳州地區,人們會在大門上插榕青,以辟邪驅兇、消災禳禍。少年時代,每年端午節晨起后,我的祖母總要催我到村邊的老榕樹采摘幾椏榕青,一來用作插大門,二來用榕青飽蘸雄黃(中藥)和白酒泡的“午時水”(午時正點的井水),噴灑庭院及房前屋后,以辟邪驅兇、消災禳禍。過去,誰家辦喜事怕被沖散了喜氣,就要在大門掛一束紅頭繩縛著的榕青。有病號的人家,患者需要安靜調治,同時也唯恐將疾病傳染給別人,也會在大門的門環上掛榕青,借此告啟來客“謝絕入內”。相傳,此民俗乃北宋御封名醫“保生大帝”吳夲(音滔,979—1036)所創。吳夲出生于北宋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景祐元年,他得知家鄉瘟疫流行,疫區人亡田荒。為控制疾病傳播,他別出心裁采榕青以作記號,勸阻親友間不要相互探視,避免交叉傳染。這一招真靈,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20世紀80年代,我在福建東山島銅陵鎮碼頭街發現一奇觀,當地一戶陳姓人家的大門門框,竟是由粗碩的榕根形成的。門楣上老態龍鐘的古榕,枝葉葳蕤,根須如長髯飄拂。據主人陳先生介紹,有一年端午節,其先祖按照家鄉節俗,采擷一椏榕枝插在杉木做的外門門框的縫隙里辟邪用。時逢淫雨連綿,生命力頑強的榕枝生成了氣根,日久年長,那根須竟形成了生機盎然的榕門。據說此門已有230 多年歷史。漳州著名書畫家馬馳先生觀賞后嘖嘖稱奇,特為這一奇觀題匾“榕廬”,并附詞贊美:“蒼郁天年,陵島一絕。”偌大的、有生命力的榕門竟出自小小一椏榕青,堪稱門景奇觀,令人贊嘆不已。
榕青,生機勃勃,壽命綿綿的象征。讓我們學習榕青的頑強品格和奉獻精神,珍惜青春,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