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
2020年5月9日,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外發布了由馬斯克創建的SpaceX公司所研發的龍飛船首次載人飛行測試預告視頻。按照預定計劃,龍飛船原本計劃于5月27日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在佛羅里達州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不過因天氣原因推遲發射。

直到美國當地時間5月30日下午3點22分,在全世界的矚目中,馬斯克的SpaceX龍飛船成功發射。經過19個小時的繞地球飛行后,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兩名美國宇航員也成功抵達國際空間站,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后,再次搭乘著SpaceX龍飛船返回地球。
不同于以往的載人任務,這一次是從 2011 年航天飛機退役之后,美國首批從本土升空的宇航員,意味著中斷近 9 年之后,美國再次獲得了將人送入太空的能力。
2011年NASA退役了所有航天飛機后,美國往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的任務便一直由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擔任。據了解,聯盟號飛船艙位費在十幾年間幾乎飆升了400%,如今的艙位費更是破紀錄的高達8600萬美元/人。
此時,隨著馬斯克SpaceX的進場,美國將有望減少如此高的支出。當然這也是SpaceX成立18年來,首次進行載人飛行任務。


據了解,此次執行的載人試飛任務,為NASA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對載人龍飛船執行國際空間站長期任務認證之前的最后一個主要步驟。
作為SpaceX為此項目進行的最后一次試飛任務,此次的載人龍飛船除了驗證其載人運輸系統,包括發射臺、火箭、飛船和操作能力之外,還需在進入軌道后,同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將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完成NASA宇航員首次在軌測試飛船系統。
載人龍飛船使用的是名為“超級天龍座”(Super Draco)的發動機,于2012年點火試驗并取得成功。目前已完成了700多次嚴格測試。
作為SpaceX公司先進的發射逃逸系統的一部分,8臺Super Draco發動機捆綁在飛行器周圍,將提供超過54噸的推力,在發生遇到緊急情況時,可確保宇航員的安全。
如果需要,Super Draco發動機還能多次重啟,具有深度節流的能力,為宇航員提供了精確控制和強大的動力。此外作為返回式龍飛船的一部分,發動機可重復使用,有助于實現SpaceX公司的長期目標。
除了先進和強大的動力,龍飛船太空艙的內部也十分驚艷,被媒體形容為頗具科幻感,也十分符合馬斯克一貫的美學風格。
今年4月,NASA發布了與SpaceX合作的飛行測試照片,并首次曝光了SpaceX載人飛船內部場景。從發布的照片來看,這一次測試用了2名宇航員,飛船的乘坐空間看起來比較狹小,宇航員與控制電腦基本是臉貼臉,操作區域至少有3塊屏幕,還有一個便簽固定在屏幕頂部,方便宇航員手寫記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宇航員的腿上出現了iPad,它被綁帶固定在宇航服上,也是飛船內唯一出現的消費類科技產品,推測應該是進入宇宙后用來操作的道具。
僅從已經披露的照片看,似乎在飛船艙內并沒有太多的可操作按鈕。除此以外,兩位參與模擬測試的宇航員的服裝也成為亮點之一,整體設計非常貼近我們習慣看到的太空科幻電影中的風格,顯得簡潔美觀。
作為SpaceX的王牌產品之一,載人龍飛船被寄予厚望,也被馬斯克視為未來商業航天計劃的核心。
2006年3月,SpaceX提交了一份NASA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示范計劃的提案,其最終目標是發展一艘私人宇宙飛船,將貨物運送到國際空間站。
此次飛向太空的龍飛船是由SpaceX的德龍號貨運飛船改造多年而成。一直以來,德龍號貨運飛船就在承擔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任務。
2008年12月,NASA選擇了SpaceX作為向空間站提供商業補給服務的公司之一,當時的合同價值至少為16億美元,此外還有31億美元的選擇權。該服務合同最終擴展到20個航班,運送超過約43噸的貨物。

2011年,NASA還授予SpaceX公司一份進一步的開發合同:開發并展示一艘可載人的龍飛船,用于將宇航員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并使其安全返回地球。
在此之前的2010年12月,SpaceX研發的第一代龍飛船試飛成功;2012年10月,首次向國際空間站運送重達455千克的貨物,這是美國第一次由政府以外的商業公司執行飛往空間站的航天任務;2013年3月,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2019年3月2日,應NASA要求,SpaceX公司進行了龍飛船2號的演示飛行。
今年3月9日,龍飛船裝載2.2噸物資和設備的貨運飛船趕上了國際空間站。空間站宇航員杰西卡?梅爾操作該實驗室的機械臂鎖定一個抓斗裝置,最終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會合。

當次發射的飛船上攜帶了大量所需的宇航員用品、科學設備和空間站設備,包括了約960千克的研究材料和實驗硬件,56千克的太空行走設備,220千克的太空部件和其他空間站設備,以及273千克的工作人員用品。
據稱,這是SpaceX與NASA簽訂的初始再補給合同中,該公司貨運飛船第20次也是最后一次飛行,也是最后一次被機械臂捕獲。
這次成功被SpaceX公司視為公司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尤其是經歷了巨大挫折之后。去年4月20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一次測試中,SpaceX的商用載人航天艙發生了事故,龍飛船幾乎被摧毀。事故給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公司一個不小的打擊。不過幸運的是,并沒有叫停SpaceX與NASA間的載人航天合作。
馬斯克曾經過說,他之所以創辦SpaceX,就是希望將人類變成多行星物種,他的第一個目標是火星。而現實情況是,他認為目前的運載火箭需要巨大開支并且難以令人滿意。
2002年6月,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的馬斯克正式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目的是制造價格更低廉的火箭。
SpaceX成立后,研發工作也立即啟動起來。2006年SpaceX首次發射獵鷹1號火箭,不幸的是,連同之后兩次都失敗了。最終,獵鷹1號在2008年9月29日向太空發射了一個模擬載荷。2009年7月14日,它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發射,將馬來西亞的地球觀測衛星Razak Sat送入軌道。
2010年6月7日,SpaceX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了首架獵鷹9號。該項目計劃于2005年首次公布,作為一型二級火箭,這架火箭可將超過13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2015年12月21日,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成功著陸,它被譽為可重復使用火箭的里程碑,可攜帶約53噸的重量進入軌道,幾乎是其當時最大競爭對手波音公司研發的德爾塔IV重型火箭(Delta IV Heavy)的兩倍,而成本僅為后者的三分之一。
此外,SpaceX還在2014年和2015年經歷了成功和失敗的海洋登陸。 2015年,SpaceX也曾嘗試在海洋中的無人駕駛飛船上著陸。雖然一直以失敗告終,但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公司為了他的“火星夢”一直不斷在試圖創造新的奇跡。

SpaceX成立18年來終于創造了歷史,正式開啟私營載人航天大時代,馬斯克的載人航天夢終于成真!當然,他距離火星夢同樣近了一步。
據外媒報道,在給員工的一封內部信之中,馬斯克表示,龍飛船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在此之前,因為研發龍飛船SpaceX的絕大多數資源都耗費在這個項目之上,如今既然已經成功了,便準備進行 SpaceX的科研重心轉移,將全部的資源都用在“星艦”研發之中,鼓勵員工搬家到德克薩斯州去研發新火箭。
“星艦”飛船項目是馬斯克在去年1月份提出的構想,它的全名叫星際飛船(Starship),在馬斯克的構想中,“星艦”未來將承擔將人類和物質等運送到火星、月球的重要工作,它的載人規模很大,一次可以運送100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