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后,黨中央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實現第一步戰略目標的基礎上,作出了“奔小康”的戰略決策,在神州大地掀起了奔小康的熱潮。這樣,奔小康就成為90年代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曲,推動著中國人民朝著總體小康的社會階段快步邁進。
隨著基本溫飽問題的解決,我們黨對下一步發展進行了戰略規劃。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專門就“發展戰略”目標問題提出:從1991年到2000年,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確定的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是正確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即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實現。今后十年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基本要求是:在大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使國民生產總值按不變 價格計算,到本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實現上述目標,要求今后10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左右,這在世界范圍內將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同時,黨中央在建議中特別指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是要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逐步達到小康水平,是90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解決溫飽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由溫飽達到小康是又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全國小康水平的實現,從地區和時間上,將是逐漸推進的。到2000年,已經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多數地區,普遍實現小康;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在溫飽的基礎上向小康前進。‘八五期間,不同地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次全會,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小康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吹響了全面奔小康的號角。
20世紀90年代的奮斗目標,后來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得到確認和強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總結了從改革開放到1992年這14年的發展經驗,充分肯定了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對我國下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提出了要求。報告重申,20世紀90年代,我國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2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個方面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就能夠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
隨著戰略目標的確定,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奔小康很快就取得顯著的成績。1995年,我國再次提前五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1995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決定把“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作為“九五”時期我國的主要奮斗目標。1997年,我國又提前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量化評估看,1997年我國人均GDP為860美元,開始跨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這正是小康社會的歷史起點。經濟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檔次進一步改善。
隨著階段性目標的實現,下一步發展戰略目標又被提上日程。1997 年黨的十五大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五大確定,從十五大起到十六大的五年,將是全面完成“九五”計劃,為實現2010年遠景目標奠定基礎的五年。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里,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
顯然,就當時而言,新“三步走”的前兩步十分關鍵,我國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黨的十五大后,黨中央全面部署下一步發展戰略,并在實踐中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大部分地區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目標也已順利實現,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總體小康在我國基本實現,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事業取得初步勝利。
這一時期,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總體小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看,經濟水平和精神生活已達到小康標準,物質生活、人口素質和生活環境實現程度分別為94.6%、88.4%和91.5%。
從城鄉看,城鎮居民經濟發展水平、物質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已基本實現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實現程度為86.7%,生活環境與社會保障實現程度為75.6%。農村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實現程度為88.45%,其中收入水平實現程度為85.14%,物質生活實現程度為84%,人口素質實現程度為87.22%,生活環境實現程度為89.09%。
分地區看,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此數字不含港、澳、臺地區),有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實現程度在90%以上,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80%—90%之間,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實現程度不到80%。
從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國有6.156億人口已基本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實現程度在90%以上,下同),占總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億人口分布在東部,占東部人口的90.79%;1.55億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35.198%。有4.65億人口處于溫飽有余的生活水平(實現程度為80%—90%),占總人口的37.73%,其中2.85億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億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億人口處在溫飽中期水平(實現程度不足80%),占總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全國有一半人過上了小康生活。當然,東、中、西部是不一樣的。
從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看。多年以來,我國一直在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到1999年底,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直轄市、自治區達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全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小學和初中升學率分別為94.4%和50%,平均每萬人口在校中、小學學生數分別為636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別增加了189人和5人,兩者比重分別比1990年增加了7.3個百分點和減少了8個百分點。我國文盲人口大幅度減少,明顯快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9年底成人識字率達87.6%,超過85%的小康標準值。從人口文化結構看,1999年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較大,分別為35.7%和31.9%,他們占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二;高中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別為9.9%和2.9%。我國高等教育人才不斷增多,到1999年底,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為2.9%,平均每萬人口有在校大學生數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個百分點;1998年高、中等學校高級教師20多萬人,講師27萬多人,助教和教員為21萬多人;科研機構2.2萬個,科技活動人員281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高達14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1.6名高級教師、12名科學家和工程師。
從文化事業的發展看。1999年我國文化事業有新的發展,文化館達2899家,公共圖書館為2769家,博物館為1371家。廣播電視業更上一層樓,為絕大多數人提供了聽、視覺信息獲取和娛樂渠道,1999年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0.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1.6%。報刊、圖書、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層出不窮,圖文并茂,1999年出版的報紙、雜志和圖書總印數分別達到318.4億份、28.5億本和73.2億冊,三者種數分別為2000多種、8000多種和14萬多種。這說明每個中國人一年當中有25份報紙可看,有2本雜志可讀,有6冊圖書可念,徹底改變了過去報刊圖書供應不足的狀況。
從衛生保健條件看。人們醫療保健條件的改善是伴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而逐漸加快的,藥品豐富了,不那么依賴進口了,醫院的床位寬松了,衛生服務的條件改進了,治療的儀器先進了,人們不再因治病條件的艱苦而煩惱,衛生理療和身體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
從人們的可自由支配時間看。閑暇時間的增多,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時期,一是法定節假日增多,二是家務勞動減輕,相應增加了閑暇時間。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等家用電器的普及,食品成品、半成品流行,保姆、鐘點工進入普通人家,種種方便使居民的家務勞動時間大大減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們在同樣的時間里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有增加休息時間的物質基礎。閑暇增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里,人們才能享受到閑暇的樂趣,人們可以更好地休息,也可以學習、娛樂、健身、旅游,增長知識,愉悅心情,開闊視野,強壯身體。
改革開放以來的20余年,我們黨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投身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事業,在20世紀末期,終于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