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鏞
在我的書架上,珍藏著幾張信紙,那是我1983年8月在入黨宣誓大會上的發言稿。而這份發言,在我以不惑之齡入黨前,已在我心底醞釀了20多年。它蘊含了我的初心、我曲折的成長歷程和履行入黨誓詞的決心。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當時我在遼寧省實驗中學讀高中,作為班上的學習委員和團支部宣傳委員,我帶領同學們認真學習大會文件和新通過的黨章,心中充滿了對黨的熱愛和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憧憬。
就在眼前一片光明的時候,高中畢業前夕,我父親作為一名曾經改造國民黨高級戰俘的解放軍干部,被說成是“軍統特務”,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我也受到批判,失去升學資格,被送到農場種菜。
1963年,我終于獲準報考大學,成績達到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沒想到,“政審不合格”,成為一名大學生的夢想又一次破碎。
在此后的動蕩歲月里,我先是被送到于洪區沙土石管理所當開票員,又被送到沈陽鼓風機廠,當了9年裝卸工、起重工、勤雜工。在工廠里,我偷偷自學文化知識,尋找機會展露才華,但始終無力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處境。
當時工廠宣傳科有個干事叫劉齊,后來成為著名作家。幾年前,他曾撰文回憶了我那時的境遇:
事實上,由于寶鏞兄的所謂出身問題,他不可能被真正重用。隨著政治風浪的起伏,他多次進出政治部、宣傳科、保衛科,甚至還被區公安局交通科借用過……而極左路線囂張的時候,他又被迫穿上那身臟兮兮的工作服,重返生產一線,在隨時都可能發生危險的房梁上鉆來鉆去。
那場浩劫終于結束了。“四人幫”被粉碎的消息讓我振奮,父親的平反更讓我感受到黨的政策的溫暖。1978年,我被落實政策,到于洪區畜牧副食局上班。1978年9月,《沈陽日報》刊載了我撰寫的通訊《活魚登市記》,這是我第一次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讓我沒想到的是,文章受到廣泛好評,以至于后來新聞學界在表達新聞素材應該鮮活生動這層意思時,常用的一個詞就是“記者要善于‘抓活魚”。從此,我筆耕不輟,寫了許多通訊、報告、散文、短篇小說等,歌頌黨的正確領導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
廣播電視大學成立后,被耽誤了十年光陰的莘莘學子趨之若鶩。不久,遼寧電大辦了一個學習輔導月刊《電大理工》,我被推薦去做編輯。在編輯部,我多年自學的理工和英語知識發揮了作用,加上強烈的社會需求,我們的雜志很受歡迎,訂數年年翻番。1982年秋,兩位大學畢業生充實到編輯部,我們如虎添翼,訂數突破8萬份,而當時全國電大理工科學生僅有6萬人。
1983年8月,我終于如愿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入黨宣誓大會上,我眼含熱淚,朗讀了這份在心中醞釀了20多年的入黨發言:
在莊嚴的黨旗下面,我舉起了自己的手。可是,我不覺得這僅僅是在舉手,而是在把一顆赤子之心奉獻給慈愛的母親……同志們知道,我曾經做過裝卸工、勤雜工。“四人幫”把從事這一工作作為懲罰加之于我們,是對這一神圣工作的褻瀆。在建造共產主義理想大廈的艱苦勞動中,我愿永生永世作為這大廈搬磚運瓦的裝卸工、勤雜工!
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但每次拿起發黃的信紙,瀏覽這份發言,心中仍感到無比激動和溫暖。是黨的好政策,讓我破格評上了副編審和編審;是黨的教導,激勵我在退休后自費跟蹤拍攝“人民的好校長”包全杰,將影像資料無償提供給中央電視臺等各級電視臺;是黨的“一帶一路”倡議,啟發我在古稀之年單騎走西域進行實地考察,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班超》。重讀這份發言,我想對敬愛的黨說一句:您的兒子一直在踐行黨旗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