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康
近年來,根據歷史人物改編創作歌劇作品不勝枚舉,這種創作的優勢明顯,人物事跡眾所周知,人物相關資料和研究積累豐富,創作素材不乏實例。但如何用歌劇的形式來展現歷史人物,也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將人物的一生濃縮在短短的3個小時內,其難度顯而易見。歌劇《賀綠汀》在經歷預演、上海之春首演、江蘇鹽城演出后,走上北京保利劇院。賀綠汀是中國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關于賀綠汀先生的傳記、專著不勝枚舉,而這是首次以歌劇形式來表現。傳統意義上,歌劇在取材時多關注歷史上重大史實、愛情故事為主,所選人物多為歷史英雄人物為主,像賀綠汀這樣以革命音樂家的人生軌跡為主要內容的題材,在進行正歌劇的創編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賀綠汀的一生可謂顛破流離,他將一生奉獻給了新中國的音樂事業,用音樂作為武器站在了民族救亡的前線。將他的一生改編為歌劇,腳本的創作變得十分重要,不僅需要在舞臺上呈現,而且要以歌唱的形式完成,這就需要編劇既要吃透這位歷史人物,又要遵循歌劇劇本創作的規律。也就是說在劇本的創作上需要將賀綠汀人生脈絡盡量集中。如何抓住重要的事件、情感線索成為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編劇陸駕云通過改編,將劇中的戲劇線主要集中在賀綠汀用音樂實現民族救亡的人生經歷上,情感線以賀綠汀與瑞芝的愛情、賀綠汀與秋喬、大將軍的革命友誼為主。《賀綠汀》通過對主要人物坎坷的人生經歷展現出新中國崛起的艱辛。
歌劇《賀綠汀》以 20 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爭取解放的宏大歷史為背景,真實再現了人民音樂家、上音老院長賀綠汀怎樣從青年時期開始把個人融入大時代,始終向往光明,奮進不止,成長為時代的歌手、人民的音樂大師的感人故事。歌劇序曲開啟,便是合唱《人民音樂家賀綠汀》:“音樂的人生為人民歌唱,民族解放的交響,精神復興的樂章。”劇作者讓歌聲反復激蕩,那種振奮人心的旋律響徹了整個舞臺,感染了每一位觀眾,也給整部歌劇定下了基調。賀綠汀以音樂作為武器,站在民族解放、民族復興的最前列。就是這樣,賀綠汀各個時期創作的經典音樂成為了貫穿全劇的主線。
歌劇對復雜的故事結構的展現能力有限。將賀綠汀曲折的一生經歷改編為歌劇的最大難點就是怎樣將人物扣人心弦的故事展示出來。不過,賀綠汀一生又非常適合于改編成歌劇。音樂史學界對于賀綠汀人物的研究、專書成果十分豐碩,對于賀老各時期音樂作品研究也已經做得十分透徹,加之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源源不斷地為歌劇創作提供了真實重要的素材。歌劇再現了賀綠汀一生的曲折經歷。同時,劇中對賀綠汀的事業、愛情、友情等進行了描寫與刻畫。
陸駕云在選取創作素材的時候,從歌劇創作的特點出發選擇性地摘取了有助于歌劇創作的素材。歌劇《賀綠汀》取材于賀綠汀的一生,但也不拘泥于歷史事實,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增添了藝術創作的元素,這種手法使得歌劇發展更加緊湊,戲劇張力充足。譬如,歌劇中對賀綠汀與姜瑞芝愛情段落的藝術化處理、虛構的反面人物秋喬角色的創造與刻畫、賀綠汀與虛構人物“大將軍”的兄弟情義。這樣的改編既可以使歌劇中的事件自然銜接,讓舞臺上展現的故事情節便于觀眾理解,同時,可以使劇中人物關系更加緊密,主題思想更加突出。編劇將散落在人生軌跡中的點集中在一起,使得所有的人物都在劇情之中,所有劇情安排都有戲劇性,這也正是《賀綠汀》劇本創編的成功之處。再者,歌劇《賀綠汀》劇本創編對民俗文化也予以關注,歌劇以賀綠汀一生革命奮斗的軌跡分幕設置場景,從湖南到廣東再到上海,劇中除了運用舞臺背景道具來還原不同地區所展現出來的不同人文景觀,同時運用了各地方言特色的“白話兒”來凸顯不同地域間獨有的韻味。如在上海的亭子間就有操著一口濃郁上海方言的房東,在廣東海陸豐地區講著“粵普”話的民間藝人、帶著湖南方言的“大將軍”、蘇北口音的女民兵。最讓人影響深刻的是在唱段《春天里》中,創作者安排了包租婆、郵差童、拉車師父等角色你一言我一語,用美聲、民族風格的唱腔,分聲部輪唱這一段熟悉的旋律,有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等,表現出了上海街頭巷尾熱鬧非凡的場景,聽起來十分詼諧有趣。
優質的歌劇創作離不開優秀的劇本,《賀綠汀》的劇本創作為作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陸駕云在此之前便已創編過音樂劇《夢臨湯顯祖》,同樣也是搭檔作詞林在勇先生,此次二人再次連手,重塑歌頌中國的專業音樂奠基人。
歌劇《賀綠汀》時長三個小時,中場休息一次,卻少有枯燥、冗長之感。作曲團隊筆下的旋律流暢自然,激情澎湃,仿佛一條紐帶,將不同的場景、故事、人物、戲劇巧妙地串聯在了一起。從開幕的序曲到每一幕的幕間曲,都作了很好的鋪墊與交代。故事發生在一個世紀以前的中華大地,如何在時空與地理復雜交錯中間,體現出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如何體現當時的風土人情?創作者做足了工夫。歌劇題材作為創作的動力,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交響性,不僅如此,中國歌劇創作要在保留歌劇題材特色的同時,將中國傳統音樂民歌、戲曲、小調一一呈上,融入其中,做到“民味”十足。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色觀眾才能在歌劇隆重、恢弘的交響樂中細細品味這來自中國的民間韻味。正如劇中賀綠汀所唱到的那樣,“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音樂的精神》唱段)。
自2017年以來,文化部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民族歌劇在全國各地的創作排演再掀熱潮。歌劇作為舶來品,近百年來一直在進行著中國民族化實踐。正如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所說,中國歌劇的創作應該兩手抓,一方面借鑒西方歌劇國際化的語匯和制作經驗,另一方面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賀綠汀》作為一部中國民族音樂,從音樂上展現出了戲劇性的動力,音樂語匯上不斷的穿插變化,使得故事情節、人物情感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歌劇《賀綠汀》的詠嘆調唱段,既具有傳統意義上優美流暢的旋律,同時也運用了現代作曲手法,這樣的處理使劇情與人物個性結合的非常緊密。對于戲劇發展,人物刻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賀綠汀的堅忍不拔、姜瑞芝的溫柔嫻雅、秋喬的阿諛奉承、東平和“大將軍”的肝膽相照,都從一首首詠嘆調中自然展露出來,用音樂塑造人物,音樂的特點即是人物的個性。
賀綠汀的正義、堅韌在音樂中得以體現,賀綠汀的詠嘆調有《牧童短笛隨想曲》《男子漢》《嘉陵江上》等。《牧童短笛隨想曲》改編自賀老的鋼琴曲《牧童短笛》,該曲是我國第一首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這首鋼琴曲的主旋律變形幻化為這首詠嘆調,完美的再現了賀老當時創作時對家鄉凈土的向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唱段《嘉陵江上》是觀眾們最為熟悉不過的作品了,是賀綠汀先生創作的經典之作,將這首曲子放入歌劇中,可謂是穿越時空的呼應,讓聽眾們無不隨之振奮。唱段《男子漢》是一段十分有趣的詠嘆調,可以說是為廖昌永量身定做的詠嘆調。這首歌曲的創作手法借鑒了莫扎特的經典詠嘆調《你不要再去做情郎》和羅西尼的經典詠嘆調《快給大忙人讓路》。樂段開始直接借鑒了莫扎特詠嘆調的旋律,而到了樂曲高潮部分則字節模仿《快給大忙人讓路》的創作手法,使用快速樂段和密集歌詞,對演唱水平要求極高。眾所周知廖昌永以演唱《快給大忙人讓路》詠嘆調而聞名國際,在演唱《男子漢》的時候,他的技術精湛令人折服。他在演唱中的快速樂段也能做到音與音、字與字連貫統一,即使是咬字的變化和母音的轉換也絲毫沒有影響到聲音線條的流暢感,曲中還穿插著羅西尼式的花腔,炫技十足。廖昌永飾演的主人公形象自然、純樸,用表演闡釋創作者要刻畫的人物形象。每每廖昌永唱結束,觀眾席上便爆發出如雷般的掌聲。
東平舍身就義的那首詠嘆調《東平犧牲》可以說是全劇的亮點之一,在我兩次觀劇過程中,對這首詠嘆調記憶憂為深刻。唱段前后的劇情安排、演員的表演、樂隊前后背景音樂的鋪墊,可以說在作曲編配、故事情節的安排上堪稱完美,再加上演員入木三分的表演與演唱,讓在場的觀眾置身其中,不由得為角色的犧牲而悲嘆惋惜。
秋喬的戲份不算多,但其鮮明的人物性格最具特點。秋喬的角色設定是一位唱腔偏戲曲風格的男高音,在歌曲旋律創作上作曲家也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他唱段中的旋律給觀眾以飄忽不定的感覺,在音準的把握上及其困難。其唱段的和聲運用上在和諧與不和諧、規范與獵奇之間巧妙權衡并摩擦出了更多富有創造性的融合火花,這在和聲的編配上讓人感覺“離經叛道”,卻在聽覺效果上帶給觀眾新奇有趣之感。在第三幕《秋平來訪》唱段中將人物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該人物在推動歌劇的戲劇性發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反襯主人公賀綠汀先生的正直、堅韌的形象上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歌劇中的重唱與合唱段落在全劇中也可謂別出心裁,這些富有特色的合唱段落,在舞臺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引人入勝。開幕序曲的《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與幕間曲《赤旗》均采用進行曲風格,在鏗鏘有力的合唱中展示了雄壯有力、振奮人心的抗戰精神。在第一幕唱段《玫瑰花》中,創作者采用了女聲阿卡貝拉的形式作為歌曲伴奏,而在這首歌曲中,賀綠汀和姜瑞芝的唱段旋律創作上使用了賦格性彼此“穿插”的手法,在賀、姜、眾女生之間的復調化處理中,賦予這首合唱生命的活力,給音樂帶來了個性化的生機。
深入研究歷史、認真學習歷史、全面宣傳歷史,以史鑒今。充分運用歷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是歷史研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歌劇《賀綠汀》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歌劇作品,也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成果轉化的典范。
歌劇《賀綠汀》中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的描繪與刻畫可謂十分精細。首先我們可以從全劇的歌詞中看出端倪。近代以來,西方音樂初入中國,此時西方音樂知識、音樂人物、音樂作品的名稱使用的是音譯法,如劇中的“梵阿鈴 ”“裴多芬”等稱謂,指的就是當今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和貝多芬。其次在劇中的一些細節也能看出創作團隊對待歷史事實的態度嚴謹。姜瑞芝在上海陪賀綠汀創作時,嘴里哼的是賀綠汀創作的《天涯歌女》旋律,秋喬從亭子間的樓梯上下樓時嘴里哼的是當時流行的《毛毛雨》。大將軍在幾幕中出場的時候衣著稍有變化,首次出場身穿北伐軍的舊軍服,佩戴紅領巾、紅袖標,而后大將軍率八路軍戰士上,灰色布衣,赤腳草鞋,打綁腿,背斗笠,身后的戰士掛干糧袋等。從細節處體現歌劇在創作過程中對歷史事實的尊重,為文藝創作做了典范的作用。
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不斷提高的過程。歌劇《賀綠汀》不僅僅給我們展示歷史人物偉大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當代精神文明的解讀。整部歌劇中展現出飽滿的創作自信,集中探討音樂的時代價值,藝術中的土洋之爭問題。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要“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一部優秀的作品應該體現在感染力、影響力、傳播力的協調統一。優秀的作品中蘊含了民族需要的正能量,傳播著正確的價值觀與崇高的思想境界。《賀綠汀》從劇本創作、音樂創作、歌劇演出中體現著傳統自信、民族自信、紅色自信,充滿了深沉的家國情懷。優秀的作品影響力是廣泛而深遠的,能夠在悄無聲息中觸動觀眾的內心,引起思想共鳴。《賀綠汀》全劇都在討論核心問題之一——音樂的價值,劇中反復強調“音樂要與人民共情” 。《賀綠汀》劇自身也做到這一點,其擁有專業的創作表演水準,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優秀的作品擁有著持久的傳播力,能夠在社會不同領域傳得開、留得住。《賀綠汀》劇在全國各地上演的過程中,叫座又叫好,通過了觀眾的檢驗。不僅如此,演出過程中安排了老師、學生數組演員陣容輪流上陣,既鍛煉演出隊伍、歌劇人才,也為該劇培養后備演出力量。
通過多年的實踐,中國的民族歌劇創演已然走向了新的高度。歌劇《賀綠汀》作為當代中國歌劇作品的典范,用行動告訴我們,要創作出一部好的歌劇首先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整理自己的遺產,同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地吸收外國藝術創作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創編具有時代價值與影響力的藝術作品,富有中國特色與民族氣質的中國歌劇。
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藝術碩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實踐課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KYCX19_0767)
[1]胡藝華,潘婷:《習近平文藝思想視閾下優秀音樂作品的時代解讀》,《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第2期,第9-15頁。
[2]施一南:《中國民族歌劇創作模式及反思》,《人民音樂》,2011第6期,第2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