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快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儲備相當豐富,民族音樂兼顧各民族的特性,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構建,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產業中的基石,在提升文化產業品味的同時,融合多民族文化,將民族音樂的美學鑒賞推廣開來。本文通過探討文化產業當中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以及當今面臨的困難,提出能夠提升民族音樂自身美學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推進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建議。
民族音樂是誕生在歷史長河發展中的,我國民族音樂受到文化交流、人民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具有不同的音樂特色,時代將不同的情緒表達烙印在每個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同時以音樂的表現形式展示到每個人面前,從而推進了各民族的音樂發展,而文化產業就是汲取各民族音樂形式與音樂風格的養料,逐步成長起來的產業形勢。
盡管民族音樂自身并不具備可買賣性,但是通過改變其欣賞形式,還是能夠促使民族音樂成為一種消費產品,比較常見的形式就是以下三種:
(一)文化演出部分
為了提升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產業組成部分的商業價值,民族音樂被大量使用的文化演出舞臺的表演過程中,不論是國內外都有相應的民族音樂團體進行演出,安排不同的場次、針對不同人群,提升市場的認可程度,從而提升自身的商業價值,為了促使文化演出更加引人入勝,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少團體還加入了武術、雜技、歌舞、地方戲曲等等各類的民族藝術表現形式,以民族品牌打出文化產業名片,促使民族音樂有更廣闊的舞臺進行傳播,從而獲取更高的產業發展收益。
(二)音像制品發行和輸出
在中國的音像制品發行之后一般有兩種銷售模式,一種是對國內聽眾進行售賣,另一種是走出口線路,遠銷國外。在音像制品出口活動中,涵蓋范圍較廣的就是音像制品,在進口方面由于審核制度、文化差異、翻譯時間差等因素并不能達成同步進口,但是在出口環節當中就可以推廣民族音樂,加大出口,增加文化產業的收益,這部分主要面向的國家除了亞洲之外,還有一部分歐美國家,面向世界發揚民族音樂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三)電視節目以及視頻網站的傳播
目前網絡化時代,電視與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因此在進行民族音樂產品推廣的過程中,可以將畫面與音樂內容相結合,文化產業公司與電視、廣播平臺相結合,推進民族音樂的傳播。在網絡化增強人們之間交流的前提下,發布相關的民族音樂推廣內容,與網站合作進行點擊或者推廣的邊線,從而增加文化產業企業的收入,提升企業收益率。
雖然民族音樂具有一定的年代感,且不少內容都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但是為了促使民族音樂被傳承、被宣揚,就需要結合現今的文化產業推行方式,更新宣傳模式,加強二次創作,保障民族音樂文化能夠繼承且延續下來[1]。
(一)民族音樂的創作者優先
民族音樂作為本土文化的發源之一,在創作方面卻缺乏創作者。現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傳統的音樂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精神需求,需要創作者進行大范圍的更新和突破,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回報率也不穩定,音樂制作本身周期又比較長,資金回流較慢,一部分創作者就開始逐漸放棄曾經賴以生存的行業,而轉為其他音樂形式的創作。人才的流失,就是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絆腳石[2]。
(二)民族音樂創作的現實需求
人民群眾是傳播音樂的主要力量,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是要以來群眾的傳唱以及共情能力才能得以傳播,但是在現今為了提升民族音樂的特殊性,一些創作者在創作時會刻意脫離現實進行音樂編排,因此無法為音樂注入新活力,也就不能堅持民族音樂的普世性。
音樂本身就是來源于普通人的生活內容,要將曲目、作詞、旋律和節拍進行結合,呈現出民族性的美感,包容新式的音樂形式,從而擴大民族音樂的受眾規模。
(一)發揚民族音樂中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音樂的內容,因此在建立民族音樂體系時,就要注意到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將具體的民族環境作為研究背景,根據文化的內容進行音樂創作,面對多民族的審美特性,根據每個民族的特征發掘其中樂器、曲調、唱法等音樂模式中的內涵,提煉出民族音樂的藝術美感。
比如前幾年登上春晚的由譚維維演唱的《給你一點顏色》,其中加入了華陰老腔的唱法,以及民族性極強的板胡、二胡、嗩吶以及鑼鼓的表現形式,以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精髓重新詮釋流行歌曲,將兩種唱法融合在一起,既推廣了民族唱法又深受現代青年的喜愛,讓年輕人認識到傳統民族音樂的閃光點,從而以更廣闊的胸懷接納了民族音樂[3]。
(二)提升民族音樂的文化包容性
中國的本土文化的核心是包容,也就是現今所說的“和而不同”,強盛的國家能夠保障自身文化同時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并且將其融入進自己的文化當中,這也是文化向心力的主要體現。文化產業更應當具備這種良好的包容性,如果一味抗拒多文化的包容與結合,就會固步自封,不能看清自身的短處,在全球化文化發展交融的基礎上將得不到進步的機會,要包容各國的文化進行發展和自身創作理念的更新,接納不同的音樂形式,從而提升自身音樂的內涵,緊跟時代腳步,保障民族音樂具有更加廣泛的受眾群體。
(三)提升民族音樂自身實用性
古代的音樂主要是用于詩詞傳唱以及祭祀,而今隨著時代變遷音樂的表現形式以及實用方向也在不斷變化,為了跟上時代發展,音樂的實用意義就需要創作者們進行重新審視,將民族音樂作為傳播手段,而將各種藝術形式作為音樂的載體,提升音樂的實用性以及鑒賞價值。
民族音樂本身就是傳承類的文化產業,創作的中帶有民族文化的內核,由于本身就具有多民族國家的優勢,因此民族音樂的曲庫資源適逢充沛,足以支持文化產業的長久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卻并未形成能夠循環進行收益的產業鏈,只能形成產業的基礎鏈條,這就導致民族音樂無法獨立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就需要克服相應的困難,加快民族音樂產業化的腳步。
[1]孟佳:《基于美學視域的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研究》,《北方音樂》,2018第6期,第31-32頁。
[2]鐘曉紅:《音樂美學與世界的融合——評“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教育發展研究》,2019年第2期,第85頁。
[3]王肖肖:《淺談流行音樂美學價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作用》,《音樂時空》,2019年第4期,第44-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