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晟
2019年10月30日,歷任武漢音樂學院學報《黃鐘》副主編、音樂學系主任,現任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蔡際洲老師來到浙江音樂學院舉行了一場講座,該講座名稱為:《音樂學學術規范問題》,為我校音樂學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統地梳理了論文寫作的格式與規范。
蔡際洲教授(文章以下簡稱:蔡教授)將這次講座的內容分為了四個部分:學術規范概說、學術規范的表現形態、音樂研究的基本規范、音樂論文的寫作規范。
蔡教授給本次講座的學術規范劃了一個范圍,說道:“在音樂學的學術研究中,人們所必須遵循的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行為規則?!币簿褪钦f我們在寫論文時必須遵守的一些基本要求。我們需要遵守什么要求呢?蔡教授提出了學術創新的重要性:“學術規范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證學術創新,防范學術腐敗?!币驗槲覀儗懻撐娜绻麤]有創新點,那么我們的文章不就跟別人的文章相似甚至雷同嗎?這樣的文章就極有可能不屬于自己的成果,而是剽竊的?!耙坏┯辛藢W術規范,就可以提高學術成果的檢驗、評價的精確度與科學性,防范、發現學術腐敗現象,從而推動學術的發展。”蔡教授還提到:“音樂學界除了要與(國內)其他學界的交流外,還需與國外音樂學界交流?!薄澳壳皝砜矗型饨涣饔绕洳蝗輼酚^?!边@里,蔡教授小結了遵守學術規范后的優點與目前我國音樂學術界與國外交流的情況。
蔡教授將學術規范的表現形態從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第一個是觀念層面:“就觀念層面而言,學術規范表現為音樂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和尊重前任成果的學術道德為準則。因此,應堅決反對任何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剽竊抄襲等違規違法的不良行為?!边@里筆者所理解的是:作為一個音樂學者,我們應當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所謂的正確,就是上文所說的不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剽竊抄襲等,只要音樂學者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一份“底線”,那么學界的發展將會越來越蓬勃。第二個講的是制度層面,也就是以書面方式呈現的各類明文規定,如法律文件、相關國家標準、政府部門辦頒發的規范化文件。第三個是技術層面,這一層面蔡教授說:“學術規范體現為受觀念形態和制度形態支配的具體操作行為,也可以看成是學術研究中的操作方法。”
“第一,必須了解本論題范圍內已有成果的全部內容。”蔡教授說道:“只有在進行每一項研究之前,對相關領域的學術史做全面、系統地了解,才能知道這一領域前人已做過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等等。只有這樣,方能在該領域知道如何進行有成效的學術創新,方能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贝_實,在學校里許多老師都強調過這個問題,例如我們的學位論文開題時要寫一份開題報告,在開題報告中就有一項需要寫清楚的是有關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必須查清楚自己的選題在國內外學者手中研究了哪幾部分?做到了什么程度?還有哪些板塊可以繼續深入挖掘?在了解清楚前人做過的研究后,自己就可以尋找一個較少被人提及的空白點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樣就不會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與他人重復,白白的浪費時間。蔡教授接著說道:“必須說明自己的研究與已有成果的關系。”因為在一篇學位論文當中,不可能全文都是自己的觀點,肯定會有一些別人的成果自己拿來引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區分好自己的研究與他人的研究,并說明兩者的關系?!辈探淌谠诖擞米匀粚W科打了個比方,提到自然學科的學位論文十分嚴謹,學生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后,答辯時還需要另外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實驗,在幾位老師面前驗證自己的實驗過程是否符合提出的結論,如果不能,答辯就會失敗。雖然我們人文學科沒有自然學科那樣嚴謹的實證過程,但是我們需要學習這種學術精神,自己的研究過程應公開說明,同時能經得起推敲。最后一點:“必須如實公布全部研究材料的來源和出處?!备蠋c類似,這里講述了學術需要的嚴謹之風,同時還提到研究材料的真偽、代表性、典型性、時效性等,這些都是論文成敗的關鍵。
蔡教授在這一部分從五個方面來講述其規范性。第一個方面與上文第三部分提到的內容有共通之處,強調了課題選擇的規范,要求我們:1.“務必熟悉本學科(或研究領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的重要性?!?.“遵循需要性原則與可行性原則。”3.“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課題論證?!痹谶@里可以的出我們在進行課題選擇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投機取巧、草草了事,要對自己的選題負責。第二個是材料收集規范,材料的收集規范有著四個重要的原則:真實、全面、典型、時效的原則?!安牧系恼鎸嵭允菍W術研究的基本宗旨所決定的,它要求所運用材料必須客觀、準確?!辈探淌谝昧斯簟妒袝分械囊痪湓挘骸盁o論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鑒別,是最必要的基礎階段。材料不夠,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辈牧系娜嫘砸笪覀兪占牧蠒r要盡可能的全面反映該研究課題的現狀和滿足該課題研究的需要。典型性也叫材料的代表性,“在一些課題中,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將全部的材料一網打盡(主要是指“對象性材料”),而只能運用其中之一部分?!边@時,就需要我們對所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篩選,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為我所用。材料的時效性是對收集有關本學科、本課題前沿信息的材料(亦稱“信息性材料”)而言的。要保證我們收集的材料是近期出現或近期發行的。如果我們所收集的材料的出版年代離我們今天過于久遠,而最新的學科前沿消息卻沒有得到整理、收集,這樣學術研究的創新性就會受到質疑。第三個是研究構思規范,蔡教授再次提到了創新性原則,強調音樂論文要體現四個“新”字——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新問題。之后談到論題、材料和研究方法需要有一致性,要求作者全文堅持一個觀點、材料的運用必須與文章的論題相統一、研究方法要與論題和材料保持一致性,從而共同構筑起全文的總體邏輯框架。第四個是語言文字規范,蔡教授將沈洽老師的文章《音腔論》進行舉例,比如提出一個新概念“音腔”時,就必須對這個名詞進行解釋、下定義,方便讀者理解,同時還要注意表達的程度、措辭的分寸和語言的規范性。第五個是寫作格式規范,蔡教授提到音樂論文格式有二:其一是“三段式”結構,其二是八個基本款項——題名、作者名及其簡況、內容提要、關鍵詞、緒論、本論、結論、注釋與參考文獻。這里蔡教授主要講了第五點的緒論,也是他認為不可缺少也不好寫的部分,總結出必需要寫的三點:前人文獻、研究范疇和材料來源。
在講座的最后,蔡教授講解了國內期刊中常見的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也分析了不同的著錄格式的優缺點,建議我們使用“注釋體例”的論文著錄格式。“注釋體例”就是使用腳注的方式在文章本頁標明引文和注釋,最終在文章的結尾把所有引用的引文和注釋按照序號依次排列開來。這樣的做法既方便讀者閱讀文章,同時也能對該文章的引文總數有一個確切的了解。蔡教授講述的這些內容為有想法今后在雜志中投稿的學生給出了合理的建議。
蔡教授演講結束后,是本次講座的最后一個環節——提問環節。這個環節中,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學的一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說道:在撰寫音樂類綜述論文中,我們應當注意些什么呢?蔡教授謙虛的回答說這個問題可把我難住了,但后面又繼續補充道:1.資料要盡可能的收集全。2.合理的分類。并推薦同學們閱讀他自己的文章《傳統音樂的三十年》《1980年代以來的漢族民間吹打樂研究》,以此對比學習音樂類文獻綜述的寫作方法、角度。還總結道:“述”一定要客觀,“評”一定要有高度。
這次的講座給我們學生(特別是剛剛踏入音樂學領域的新生學子)在論文寫作方面提供了指導性的建議。因為筆者在本科的時候是音樂表演專業,對于論文的結構、該怎樣寫以及格式是怎樣的都沒有系統的了解過,很多細節部分都不清楚,但是這次講座的內容從四個部分系統的描述了音樂學學術規范問題,先從學術規范的定義開始解釋,再介紹其表現形態,最后具體到音樂研究的基本規范和音樂論文的寫作規范,整個講座的內容邏輯嚴密、上下文承接得恰到好處,更方便讓我們理解。
以筆者的經驗來看,我認為這次的講座也會對非理論專業的老師(如表演類的老師)有很大的幫助。雖然現在大學里表演專業的老師大多都是碩士畢業,在校期間經歷過寫學位論文的階段,對論文寫作的規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畢竟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表演,對論文寫作還是欠缺系統的了解與學習,并且也不是經常的接觸,時間久了必定會生疏,某些細節也會被遺忘掉。例如我們學校就有表演專業的老師面對自己學生的畢業論文時會經常找音樂學系的老師幫忙,甚至全盤交由音樂學系老師指導,并不是說老師對自己的學生不負責任,恰恰是因為想對學生負責才會這樣做,只可惜自己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太充足。另外,筆者聽自己的導師提到,在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多類院校的表演方向碩士生實行的是雙導師制,由兩位導師分別教授自己的主專業和論文寫作。我想,這一制度是否實施是所有藝術類院校都要考慮的,一方面,能夠提升藝術類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規范和水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另一方面,在這種制度的普遍實行后,又能夠給音樂學專業的教師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雙導師制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這次講座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次不錯的學習機會,而且,不論是在表演專業或理論專業中,面對學術問題時都必須保持一顆敬畏的心。現在中國學術界的形勢非常嚴峻,學術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嚴重破壞了國內學術圈的聲譽,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重視學術規范的問題,還中國學術圈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
筆者十分慶幸也十分感謝能夠有這么好的機會聆聽到蔡教授的講座,這為我們今后論文寫作的規范性鋪下了墊腳石,也希望我們不辜負蔡教授的精彩演講,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腳踏實地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