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
海水是咸的,咸咸的鹽粒兒藏在海水里,裹在海鮮上,也趴在海苔上。當然,它也跳動在空氣中,整個空氣都是既鮮又咸,別有一番風味。
鹽是白色的小精靈,它無處不在,時而在生活中野餐,時而在海水里睡覺,時而被人吵醒,驚嚇到慌忙逃離。
知乎上曾有一個“求救”的帖子:“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很尷尬,怎么辦?”簡單的幾句話瞬間在知乎上火了起來,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就是滿足孩子,或者不理孩子,任由孩子哭鬧。這都是一些表面上遏制孩子吵鬧的辦法,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在公共場合吵鬧是不禮貌的行為呢?
成年人對聲音有很明確的理解和定義,也可以準確地控制自己的聲音,可是孩子呢?他們正值不知輕重、頑皮不堪的年齡,愛吵鬧是他們釋放天性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簡單的呵斥可能會使他們暫時安靜下來,卻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吵鬧。
“跳動的鹽粒兒”這個實驗可以很形象生動地解答聲音的問題,并且可以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什么要控制音量。我們把三個空的玻璃杯子擺在桌面上,最好是高腳紅酒杯,然后給它們戴上同樣的保鮮膜“小帽子”,一定要捂得嚴嚴實實,最后把一些調皮的鹽粒兒放在每個杯子的“小帽子”上。這時,讓孩子依次用不同的聲音沖著每個杯子喊叫,你會發現每個杯子上的鹽粒兒都開始跳舞了。當孩子用最大的聲音對著杯子喊叫時,杯子上的鹽會向上噴射,且噴射的幅度又大又快;當孩子用中等的聲音對著杯子喊叫時,杯子上的鹽也是向上噴射,但噴射的幅度和速度相對較小;當孩子用較小的聲音對杯子喊叫時,杯子上的鹽部分向上噴射,且噴射的幅度小、速度慢。
這個實驗運用的是物理學中聲傳播的原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聲波,并通過空氣進行傳播。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物體的振幅越大,則產生的聲音響度越高。實驗中,孩子的聲音會引起杯子內空氣振動,也引起了保鮮膜跟著一起振動。所以,人們肉眼能看到的就是保鮮膜上的鹽隨著孩子的喊叫聲而發生共振,并且聲音越大,鹽的振動幅度也就越大。
跳動在空氣中的鹽粒兒形象生動地告訴了孩子:“因為你的聲音,嚇得鹽粒兒都在空氣中跳動了,它們想慌忙地逃離你,更何況是你身邊的人呢?”這樣的諄諄教誨再配上形象生動的鹽粒兒,就能在孩子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小的鹽粒兒,跳動在空氣中,散發出濃濃的咸味道,是鮮,是咸,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