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宗成


地處三江源頭的青海,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在歷史的長河里,繁衍生息在這片神奇高原上的先民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文化。而由世居在青海的漢、藏、土、回、撒拉、蒙古族繡娘們傳承下來的指尖絕活——“青繡”,就是盛開在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苑中的奇葩,是勤勞聰慧的各族繡娘奉獻給大地母親深情的回饋。這些指尖絕活,大體上可分為實用、裝飾、禮儀、工藝、服飾、宗教六大類。從這些精美的繡品中,既能看到圖案簡練的蘇繡、設色鮮明的湘繡、構圖飽滿的粵繡、針法繁多的蜀繡的繡品特色,也彰顯出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獨特魅力。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藝術絕活,長期以來散落在民間,沒有走出農家庭院,養在深閨,自娛自樂,沒有與時俱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沒能發揮出它應有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
青海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核心組成部分和祖國天然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在國家發展戰略、安全戰略和環境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海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來不得半點閃失。”“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黨和國家的重托,也是青海的歷史責任。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全新體制試點省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如何乘勢而上,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推動青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是青海亙古不變的主題。這方面,青海做了積極的探索和生動實踐,成功打造了兩個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致富共推并舉,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民生品牌。一個是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推動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拉面經濟”,現在全省近20萬人從事這項事業,在全國各地開設有近3萬余家門店,業務延伸到香港、澳門、馬來西亞、俄羅斯、迪拜等地區和國家。每年有150億元的創收。在脫貧致富走上小康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這些走出大山的人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識,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和精準扶貧的典范,受到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委的積極評價和肯定。一個是探索非遺傳承保護途徑,拓展非遺傳承保護渠道,造福于民的唐卡產業。全省近3萬人從事這項產業,年創收近10億元。在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傳承保護與產業發展同進共榮,脫貧致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揭開了唐卡神秘的面紗,使藏在深閨的這朵藝術奇葩走下神壇,推向全國,走向世界,造福于民。青海現有土族盤繡、熱貢堆繡、湟中堆繡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河湟刺繡、貴南藏繡、蒙古族刺繡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30萬人的繡娘隊伍。如何和著時代發展的脈搏,把這些散落在民間,流淌在各民族繡娘指尖上的絕活請出深閨,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助力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成繼“拉面經濟”和唐卡產業的產業集群,擴大產品影響,提升品牌效能,為廣大繡娘開創居家就業的有效途徑,實現“青繡”產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也是推動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引擎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載體和生動實踐。
近幾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站在開創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新局面的高度審視“青繡”產業發展,高度重視“青繡”品牌打造工作,把打造“青繡”品牌作為助推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和農牧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列入青海省“十四五”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從“建立健全一套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機制;打造一個品牌;建立一套名錄;培養一批傳承人;走出一條現代營銷路子;開拓一片銷售市場;開展一系列宣傳展示”八個方面確定了“青繡”品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八個一”工程。省文旅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從總體要求、主要行動、重點工程三個方面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對青繡產業的發展和青繡品牌的打造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依托“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雨露計劃”及國家農發基金培訓項目等,強化刺繡傳承人、從業者培訓,五年來培訓刺繡從業者1.2余萬人次;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和省內外高等院校、科技公司交流合作,強化行業帶頭人、傳承人、設計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參培人員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學識,激發了創業熱情,提高了繡品技藝;從推動刺繡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工作入手,夯基固本,壯大傳承人隊伍。截至目前,全省申報擁有國家級項目3個、省級項目6個,一支以國家級、省級傳承人為龍頭的刺繡四類非物質傳承人隊伍基本形成。全省現有刺繡類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1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41名、市州級傳承人102名、縣區級傳承人155名;通過鼓勵和支持各地成立刺繡協會、建設刺繡基地、成立刺繡公司、工坊、申請技藝專利、注冊產品專利、研發創新等方式,規范行業管理,培育產業發展鏈條,引領、助推“青繡”產業有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繡經營單位492家,其中,刺繡工坊183家,合作社29家,協會11家,傳承基地19家,傳習所40家,公司121家,其他經營場所89家。有土族盤繡、河湟刺繡等17種刺繡類別,有盤繡、平繡、垛繡、疊繡等29種繡法。全省刺繡經營場所中長期從事刺繡人員34207人,其中繡郎102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978人,殘疾人505人。全省季節性從事刺繡的從業人員30萬人。互助縣以土族盤繡為主,“公司+基地+農戶+藝人+市場”的發展格局,在提升繡品品質帶動產業發展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全縣設立有刺繡基地26個,繡戶1100戶,繡娘2000余人,季節性從事盤繡人員500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該縣“青海省十大品牌影響力品牌單位”“青海省青年見習基地”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除在縣內鄉鎮設立有生產基地、扶貧車間外,業務已拓展到省內其他縣市,在注重培訓、安排大中專生、貧困群體擴大就業的同時,聯合全縣10余家企業、合作社聯動發展,年生產刺繡產品50余萬件,銷售收入達600余萬元,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循化縣撒拉族刺繡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周邊繡戶156戶,年均培養繡娘200人以上。湟源縣以皮繡為主的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公司,“學校+公司+農戶”集培訓、研發、生產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年培訓下崗、貧困人員近2000人,開辟了推動“青繡”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民和三川地區“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從業人員1000余人,帶動作用明顯;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宣傳,舉辦、參加國內外各類展示、交流活動,擴大影響,取得了積極成效,青繡品牌效應初顯。參展藝人既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成為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青繡”也從深藏閨閣的農家小院逐步走向市場前沿、走出省門、國門。我省已成功舉辦了兩屆“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刺繡展暨刺繡大賽”,立體展示了“青繡”保護、傳承、發展及研究成果,激發和提振了全省刺繡從業者的創業熱情和文化自信,彰顯了青海特色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提升了“青繡”美譽度,活動成為推動“青繡”品牌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尤其是2019年11月在外交部的支持下,青海面向世界開展的推介活動受到140多個參會國家使節的捧喝,國內外500多位嘉賓出席了這次盛會,展出的百余件精美“青繡”產品驚艷京城,為“青繡”品牌做了一次天價廣告,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國家廣電總局的支持下,省廣電局與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我們在行動》聯袂,2019年11月23日通過薇婭直播間開展的“青繡”產品展銷活動,在線2小時創收712萬之多,產生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地激勵了繡娘們的從業信心,探索了新的發展思路。打造青繡品牌是一個使命光榮、任務艱巨、發展周期長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拿出和打造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品牌活動一樣的精神和信心,持續推動堅持不懈,這樣才會修成正果。作為一項利國富民的民生工程,需要不斷創新機制,探索發展思路,舉社會之力,才會成萬眾之勢;作為依托傳統工藝發展的產業集群,需在加大研培力度,產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傾心助力,這樣才會推動產業持續發展;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產品,在借文旅融合的東風,積極融入文旅市場,加大對外宣傳、線上線下營銷的同時,要加大撬動內需市場的力度,倡導青海人對自己的繡品率先用起來,著力營造“青繡”繡品進入人們尋常生活的“青繡”氛圍,這樣才會達到“青繡”品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榮發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青繡”的春天已經到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她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