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報道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次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對國際疫情進行了分析,他表示,金秋10月可能會是疫情低谷,之后可能還有高峰。他強調,疫情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要獲得抗疫勝利,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民。
所以,作為“人民”的一分子,我們不能放松警惕,要遵循一切必要措施,這也是對抗疫的貢獻。
抗疫是人類對病毒的大戰,戰斗需要武器。鳥槍換炮,武器升級,戰力增強。來看看那些身手不凡的各式“炮”。
單與雙
有些地方為了讓交通順暢,將車牌末尾號碼的單雙數,與日歷上的單雙日掛鉤,采取單雙號輪流通行的辦法。
當看到新冠病毒檢測結果有單陽性、雙陽性后,有人驚呼:難道病毒傳播也分單雙號?
這個聯想的笑點不高啊,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撲哧笑出了聲。
笑的是核酸檢測試劑盒,另外還有抗體檢測試劑盒等。
就是核酸檢測試劑還分熒光PCR法、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恒溫擴增芯片法等;抗體檢測試劑還分膠體金法、磁微?;瘜W發光法、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等。這些方法一看名字就“很科技”啊。
僅看核酸檢測中的熒光PCR法,里面還有很多說道,就拿實時熒光RT-PCR法來說吧。
對了,先了解一下核酸。它是DNA、RNA的總稱。如果你看過第五期的《納米級的入侵者》,就知道病毒沒有細胞,只有一段DNA或者RNA,包裹著蛋白質外殼,它的DNA或者RNA有遺傳功能。
也就是說,病毒有遺傳物質——病毒基因組。
對新冠病毒,實時熒光RT-PCR法提取的是病毒基因組RNA,要檢測的是兩種基因:ORF1ab基因、N基因。如果只有一個是陽性,就叫單陽性;若雙雙都呈陽性,那就確診是陽性病例——感染病毒了。
單陽性的別著急,要進一步做檢測。
核酸檢測瞄準的是侵犯身體的敵人,抗體檢測則是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合作”。
面對細菌、病毒等的侵害,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擊,其中一種武器是制造抗體??贵w檢測試劑就是檢測身體有沒有產生抗體。哪怕身體來不及產生足夠的抗體,被病魔擊倒,抗體還是存在的。如果檢測到抗體,就說明身體被病毒感染,或曾經被感染過。
抗體檢測也有“單雙號”。
比如,用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結果可能是IgM抗體為陰性,IgG為陽性;或者兩個都是陽性,等等。
人體最早產生的抗體叫IgM,然后產生IgG。IgM在身體里逗留的時間有限,IgG則會存在很長時間。看來要檢測到“雙號”,也有時間限制呢。
兩種抗體的單陽、雙陽,分別成為篩查疑似病例、確定感染病例、判斷感染病例病情階段等的依據。
槍換盔
站住!請留步!說的就是你!
警察叔叔,我哪里違規了?
你體溫違規了!
啊,你沒“開槍”,怎么就斷定我體溫有問題?
不知道了吧,槍哪有頭盔厲害?
經歷過額溫槍“進門一槍,出門一槍”的人們,忽然發現,即使沒有槍指腦袋,“體溫違規”也會被抓個正著。警察或者工作人員,戴著酷酷的頭盔,對著行人、車內人員一眼掃過,周圍人的體溫一目了然。
他們是怎么看的呢?頭盔里有測溫裝置,還有一個屏幕。在屏幕里,人都是一個個熱成像,幾乎可以說是彩色的影子啊。
說“熱成像”有點兒“高端”,換成“紅外線”,你會說:哦,是它呀,老相識了,一種看不見的光線嘛。
自然界中的物體,只要不低于-273.15℃,都會輻射紅外線,人體也會輻射。物體表面溫度不同,輻射紅外線的能力不一樣。人的體溫升高,輻射能力也會比正常時高。
熱成像測溫智能頭盔,把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線轉變為可以看見的圖像。圖像中的紅色、粉紅色,表示溫度比較高,藍色、綠色,表示溫度比較低。屏幕上不僅有熱成像畫面,還會顯示人的具體溫度數值。它把每個檢測對象的溫度都自動記錄下來。一旦有“違規”人員,立即有報警顯示,并響起報警聲。上百人的隊伍,不到2分鐘就能完成巡檢和記錄,再也不用“一槍一個”了。
智能頭盔還有人臉識別、車牌識別、證件識別、二維碼掃描、聯絡等功能,一警出動,多任務完成,無愧“智能”的名號。
移動強
方艙醫院這次名聲大噪,移動醫院卻顯得特別低調。
要移動,需要交通工具,車子是移動醫院最主要的工具。但工具同時就成了醫院,所以也被稱為車載醫院。來看看它們的名稱:手術車、檢驗車、影像車、藥械車、消殺車、負壓急救車、移動P3實驗室……
負壓急救車能保證車內污染空氣不流出車外,還能對車內空氣進行無害化處理。車上有呼吸機、除顫儀、心電監護儀、供應氧氣的接口等,哇,全套的搶救設備?。?/p>
移動P3實驗室可以檢測病毒,確保工作人員不受感染,安全排放所有污染物。
車子還運送帳篷,用來建立門診、監護室、病房等。
工具還是后勤保障,它們叫通訊指揮車、水電油保障車、餐飲保障車、宿營車等,可保障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所需,不占用戰斗前方的緊缺物資。
移動醫院內心獨白:要變身方艙醫院也沒問題,別忘了我們萬能的工具。所以,一上午搭建出兩千平方米的帳篷方艙,并配上完整的醫療設施、設備,都是小意思啦。
代勞忙
看過藍天救援隊隊員身背消毒液,手執雙管脈沖彌霧機,一人前導,眾人齊步推進的消毒場面;看過工作人員駕著霧炮車對著四周轟出壯觀的消毒水霧,一定會被這些“大片”震撼。
但你看到過機器人消毒嗎?
人完全可以不必全副武裝到現場,有機器人代勞了。操作的人用電腦指揮,只要對它下個命令:去5號手術室!它就悶聲不響開步走啦。
它能自己找到污染點,先發出通知:幾秒后我將進行消毒,請盡快離開。然后監測該怎么消毒效果最好;再自選消毒手段:噴灑消毒液、紫外線消毒、空氣過濾……它們自選的消毒方式,可以保證大面積的消殺,也不放過角落和縫隙等死角。它們能繞過障礙物,能爬坡,能乘電梯,還能走徹底消毒又不浪費行程的最優路線。當一臺機器人摸熟了工作區的特點后,還會把經驗“分享”給其他機器人,自覺當起了師傅。達到消毒標準后,再乖乖地到下一個地方繼續賣力。
除了消毒,智能機器人還會給醫院送醫療物資、給病人送藥送餐,真是幫了大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