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渝生

近日,科技部召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老科技工作者座談會,邀趙忠賢、屠海令、沈巖、李永舫、吳宏鑫、齊讓、方新和我等8位老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會議,并就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編制提出意見和建議。
回想2000年,我從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調到中國科技館搞科普工作,當時中國科技館二期新展廳建成開放,盛況空前,人滿為患。中央領導、兩院院士、學校師生、社區居民,都來參觀科技館,學習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工作在全社會形成強烈氛圍。
2002年國家《科普法》頒行,從此,我國的科普工作有了法律保障,科普工作進入了法制化軌道。為科普立法,是我國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的科普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產生重要影響。
到2003年,我國又有了國家科普日。我還記得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第一個科普日時,我接待中央領導和各界人士時所受到的鼓舞。
2004年,中央開始制定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當時確定了20個戰略研究組,其中第19個是“創新文化與科學普及”,并讓我代表中國科協出任該研究組組長,中科院、社科院、教育部各有一名高級專家出任副組長。最后每個組都提出一個重大專項建議,涉及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領域,我們組提出的是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重大專項建議,并認為是當時科技規劃的一大亮點,因為15年中長期規劃的目標是2020年進入世界創新性國家的行列,實現全面小康,而這里面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水平有量的要求。
最后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于2006年初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宣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頒行的同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20)也頒布實施。其后,科普工作不是小兒科,科普工作有大學問,逐漸成為科技界的共識。國家科技進步獎專門設立了科普組,獎勵對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作出直接貢獻的公民。近年來,國家科技獎的授獎數量總體在精簡,但科普類作品獲獎的占比卻在提高。國家獎勵科普作品,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
我是1978年考上中科院讀研究生的,那時作學位論文答辯,或者研究人員提升職位,如果把科普著作或論文列入自己的論著目錄,反而被看不起。現在,中科院很多研究所還規定博士論文必須附一篇該論文的科普文章,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讓公眾知曉你在做什么研究,這也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價值。
我在中科院研究所和中國科技館工作了幾十年,日益深切感受到國家科技規劃對科普工作的促進作用。例如,當時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志遠院士曾兩次到中國科技館向公眾作航天科普報告,公開表示在嫦娥工程總經費中要安排一定的科普經費。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的楊煥明院士主動到中國科技館來合作建立基因工程展區。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到中國科技館來合作建立信息技術展區。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也到中國科技館參觀訪問并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做科普演講。現在,中科院院部和在京及地方研究所,中國科協、地方科協和各個學會,高等院校和企業等都成立了相關的科普組織,開展科普展覽、科普講座和科技創新競賽等活動。
通過科學普及工作的努力,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05年的1.60%,到2010年的3.27%,到2015年的6.20%,再到2018年的8.47%。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至少要有10%,中國今年可望達到10%。同時經過分析,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人群差距都已縮小,向著良性發展。
今年是完成這15年《科技規劃》和《素質綱要》的收官之年,新一輪的規劃和綱要(2021-2035)的戰略研究和起草工作也已經開啟。目前,新一輪《素質綱要》編制工作進展順利,在總結評估過去15年素質綱要實施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框架方案。
新一輪綱要框架具有緊扣時代性、彰顯人民性、注重前瞻性、體現繼承性、強化創新性和突出針對性等特點,旨在促進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打造社會化參與、市場化運作、智慧化支撐、制度化保障、國際化交流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生態,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公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