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寧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江門 529100)
人工流產手術為非意愿妊娠而要求終止妊娠的女性避孕失敗后的補救措施,常用的方法有負壓吸引技術,其常見的并發癥為術中出血量大、子宮穿孔、吸宮不全、漏吸等,部分患者術后需要再次清宮,術后感染則會引起宮腔粘連、月經異常、盆腔炎[1]。因此,術后及早干預,促進其子宮的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在人流術后用低頻電刺激聯合穴位敷貼促進子宮康復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200例,均為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D組各50例。A組平均年齡(30.22±3.29)歲,平均胎齡(9.09±0.34)周,平均孕次(2.67±0.89)次。B組平均年齡(30.31±3.15)歲,平均胎齡(9.11±0.28)周,平均孕次(2.54±0.78)次。C組平均年齡(30.25±3.12)歲,平均胎齡(9.21±0.22)周,平均孕次(2.33±0.56)次。D組平均年齡(30.24±3.12)歲,平均胎齡(9.21±0.23)周,平均孕次(2.31±0.72)次。4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育齡期婦女,孕8~10周活胎,流產次數小于3次。
排除標準:合并子宮發育異常,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病史,皮膚傳染性皮膚病或巨大潰瘍,嚴重的傳染性、自身免疫系統、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及造血系統疾病,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異常,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妊娠,有藥物過敏史。
A組:給予低頻電刺激法治療。用深圳市東源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婦產科YS-3b型電腦綜合治療儀,取仰臥位,以臍部確定雙側子宮穴(下腹部、當臍下4寸、中極穴旁開3寸)、骶尾部,并做好標識,專用的治療片涂上藕合劑后放置于雙側子宮穴上,設定參數,平滑肌電刺激模式,從40HZ/320μs、80HZ/280us、40HZ/280us選擇合適的頻率/脈沖,電流強度0~120 mA,從0mA開始逐漸增大,直至最大耐受量,1次30min,術后和出院前各治療1次。
B組:給予穴位敷貼法治療。取雙側三陰交、血海穴,用自制膏貼(本院自制經驗膏貼)進行穴位貼敷,每次貼敷6h后去除敷貼。1日1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穴位膏貼主要成分為益母草、當歸。
C組:給予低頻電刺激法聯合穴位敷貼法治療,方法與A、B組相同。
D組:不給予特殊處理,健康宣教為主。
4組均給予預防感染,止血等常規處理。
術后2周評估療效。
陰道出血量少為人流術后陰道流血量與正常月經量相比較少,中等為人流術后陰道流血量與正常月經量相等,量多為人流術后陰道流血量與正常月經量相比較多[2]。
術后2周B超復查子宮內膜厚度,分為小于6mm,6~8mm,大于8mm。
術后至陰道完全停止出血所持續的時間,月經復潮時間及疼痛持續時間。
4組陰道出血量比較見表1。

表1 4組陰道出血量比較 例(%)
4組陰道出血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及疼痛持續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4組陰道出血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及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d,±s )

表2 4組陰道出血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及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d,±s )
注:與其他3組比較,*P<0.05;與D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陰道出血時間 月經復潮時間 疼痛持續時間A組 50 5.93±0.27△ 30.01±2.81△ 1.36±0.17△B組 50 5.78±0.31△ 29.59±3.04△ 1.32±0.11△C組 50 3.22±0.26*△ 23.89±2.54*△ 0.67±0.10*△D組 50 7.29±0.30 36.72±3.01 2.39±0.14
4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見表3。

表3 4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例(%)
3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極少部分患者因電刺激導致的皮膚輕微發紅,或膠布過敏導致的輕微發紅,均未特殊處理后緩解。
穴位貼敷利用所貼敷藥物的化學、溫度、壓力等因素不斷刺激腧穴,擴張機體毛細血管,組織液增加,降低循環阻力,激發經氣,調節機體,其特點是藥物直接穿透穴位層次,在低阻力循環經絡通道內進行傳輸,直接作用于臟腑發揮作用[3]。而益母草、當歸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促進子宮修復和止血。
低頻脈沖電刺激基本原理是利用電流的刺激恢復神經功能和肌力,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增加乳汁分泌,提高痛閾,易化離子導入組織,提高組織營養,促進免疫力增強,加速腸蠕動從而起到治療的作用,其具有簡單、無創、無痛、安全等優勢[4]。低頻電刺激、穴位敷貼均具有避免肝臟首過效應、胃腸滅活的優點,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顯著降低,提高治療的安全性,且臨床實踐發現低頻電刺激及穴位敷貼治療疾病的患者極少數出現不良反應,耐受性好,經絡辨證、臟腑等綜合選穴綜合調理局部和整體,使臨床療效的提高,促進康復[5]。低頻電刺激腹部穴位,加強盆腔、子宮肌肉的收縮,促使筋膜張力增加,繼而子宮韌帶的運動加強,宮腔內的淤血得以排除,陰道出血減少,并且低頻電刺激還具有促進盆底血液循環的功能,緩解子宮內炎癥反應,降低盆腔炎的發生率,減少子宮內異常增生、出血及組織纖維化形成,降低相關并發癥。
人工流產術后實施低頻電刺激聯合穴位敷貼可促進子宮修復,降低陰道出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緩解疼痛,修復子宮內膜,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