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業峰,區淑環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 佛山 528311)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的原因是由于機體退行性變化,在外力的影響下,破壞腰椎間盤纖維環,導致髓核組織突出,嚴重者甚至脫出,刺激和壓迫周圍脊神經根。本研究用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6例,均為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對照組男32例,女31例;年齡32~66歲,平均(49.32±1.48)歲;病程1~5年,平均(3.12±1.14)年;椎間盤突出部位為L3-418例,L4-521例,L5-S124例。觀察組男36例,女27例;年齡35~68歲,平均(50.03±1.34)歲;病程2~6年,平均(3.18±1.47)年;椎間盤突出部位為L3-419例,L4-520例,L5-S1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安徽省腰椎間盤突出癥分級診療指南(2015年版)》[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血瘀證辨證標準。主癥為痛有定處,腰腿痛如刺,痛處拒按,日輕夜重。次癥為便秘,坐臥不寧,轉俯仰受限,肢體發涼。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③年齡小于75歲。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臟疾?。虎趦确置?、造血系統失調;③妊娠或哺乳期;④不愿配合,依從性較差;⑤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使用中醫骨傷手法治療。①牽引:根據患者體重使用全自動牽引床進行持續牽引,牽引量為自身重量的25%-50%,可根據牽引效果逐步增加牽引量,1次20~30min,日1次;②復位手法:取俯臥位,用大拇指按壓脊柱使脊椎椎間隙拉寬,以從脊柱中間兩側自上而下為按壓順序,5~6次為宜;③松解手法:取俯臥位,用掌法疊掌按壓腰背部肌肉和臀部肌肉,以自上而下為按壓順序,力度逐漸增加,5~6次為宜;④穴位手法:對腎俞穴和大腸俞穴及腰部的環跳穴用拇指用力按壓,承扶穴使用肘尖點按。⑤關節活動法:取俯臥位,以直腿抬高手法及牽引下肢手法對患側關節進行活動,使患者獲得必要的功能鍛煉,1次30min,日1次;⑥針灸療法:取俯臥位,主穴為關元俞、大腸俞、腎俞,配穴為委中、環跳、昆侖、承山、陽陵泉。消毒皮膚區,選擇適合長度的鋼針,快速進針,其中腰俞穴刺入1寸,向下斜刺環跳穴2寸,刺入承山穴、委中、陽陵泉約1寸,昆侖穴刺入約0.6寸。采用捻轉提插法針刺,得氣后將艾條(2cm)置于腎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的針柄處,使其與皮膚相距2cm,點燃艾條尾端,避免艾條對皮膚造成灼傷,1次30min,日1次。療程30天。
觀察組加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狗脊15g,甘草6g,紅花10g,當歸10g,香附3g,桃仁10g,牛膝9g,羌活3g,桑寄生20g,地龍6g,續斷15g,川芎10g。風寒阻絡加用附片10g(先煎),桂枝10g,麻黃8g;肝腎兩虛加枸杞子15g,山茱萸15g;陽虛加肉蓯蓉10g,淫羊藿10g;瘀血阻滯加丹參10g,三棱12g,莪術12g;疼痛較劇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白芍15g;濕熱郁滯加黃柏20g,蒼術12g;氣虛加黃芪15g。水煎,日1劑,日2次,療程30天。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下肢萎縮、臂及下肢麻木及腰痛輕重分別予量化賦值,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2分為癥狀中,3分為癥狀重。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采用VAS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計10分,其中0分為無痛感,10分為痛感最強烈[4];采用ADL評分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進食、穿衣、洗澡、修飾等為主要內容,共計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5]。
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無疼痛感,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可以正常生活。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疼痛感明顯減輕,直腿抬高60°~80°,對正常生活有輕微影響。有效:癥狀減輕,疼痛感有所好轉,直腿抬高45°~60°,對正常生活有影響。無效:臨床癥狀無減輕。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下肢萎縮 臂及下肢麻木 腰痛治療前 對照組 63 2.27±0.72 2.18±0.81 2.23±0.75觀察組 63 2.29±0.69 2.23±0.72 2.26±0.71 t 0.159 0.366 0.231 P 0.874 0.715 0.818治療后 對照組 63 1.61±0.73 1.46±0.48 1.52±0.53觀察組 63 0.92±0.34 0.84±0.43 0.84±0.32 t 6.801 7.636 8.718 P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VAS、ADL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ADL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ADL評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VAS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對照組 63 8.79±0.98 70.23±8.67觀察組 63 8.49±0.76 69.78±9.34 t 1.920 0.280 P 0.057 0.780治療后 對照組 63 6.73±0.74 75.76±7.93觀察組 63 2.36±0.12 78.64±6.15 t 46.268 2.278 P 0.000 0.024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因主要為急性扭傷、腰椎退行性變、慢性腰肌勞損等,且因其患病的位置較為特殊,主要以腰痛、肢體麻木、坐骨神經痛等劇烈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給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是目前我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主要方式,其中手術治療有費用貴、手術難度大等問題,故大多數患者還是首選非手術治療。手法按摩、理療、藥物治療、牽引等是非手術治療的主要方法,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痹證”范疇。中醫骨傷手法治療是采用手法推拿可以對脊柱內外平衡產生影響,改善病變后的內環境,通過手法讓突出物收回,對受到刺激和壓迫的周圍脊神經根起到減輕壓迫、減少刺激的作用,還可以激活機體的疼痛抑制系統,進而起到鎮痛的作用[6]。同時針刺昆侖、腎俞、大腸俞、關元俞、承山、委中等穴位,其中承山穴有舒筋活絡、理氣止痛之效,委中穴可通經活絡、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昆侖穴可安神清熱、舒筋活絡、緩解腰骶疼痛,腎俞可助陽益腎、強腰利水。針刺上述穴位可達舒筋通絡、行氣活血之效,可促進血液微循環,增強機體對水腫及炎性物質的吸收能力,盡快恢復腰椎受損。因此,中醫骨傷手法治療可改善腰腿部血液循環,減少局部疼痛因子堆積,改善肌肉痙攣癥狀,還可減少椎間盤內壓力,改變椎間盤突出位置和神經根間的位置,促進突出位置回納,還可調整神經根的管容量,松解神經根關內容與小關節粘連,改善神經功能。而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下肢萎縮、臂及下肢麻木及腰痛積分及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ADL評分及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中醫骨傷手法治療基礎上加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可增強治療效果,減輕疼痛程度,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多因腰脊在慢性勞損的基礎上受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氣機正常阻礙,氣滯血瘀,不通則通。應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及通痹止痛為治療原則。身痛逐瘀湯由清代王清任所創,方中羌活祛風散寒勝濕,川芎止痛祛風、行氣活血,紅花疏通經脈、止痛散瘀,桃仁活血化瘀,桑寄生除風濕、益氣補腎、強筋骨,狗脊強腰膝、補肝腎,香附疏肝行氣,牛膝、地龍疏通經脈、強身健體,當歸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風濕散,血瘀祛,經絡通之效[7-8]。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川芎可改善血液系統、利尿、增強免疫系統,且具有抗氧自由基、鎮痛、抗炎等多種作用;紅花具有抗凝血,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等作用;桃仁具有抗凝血、抗直栓、改善血流、抗炎、鎮痛等作用。因此,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可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減輕臨床癥狀,進而改善證候,促進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
綜上所述,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可減輕疼痛,加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