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嘉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焦作 454003)
研究指出,卒中后偏癱實施康復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肢體功能[1]。核心肌群訓練是臨床常用康復鍛煉方式,可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軀干控制能力,增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卒中后偏癱病機為氣虛血衰、筋脈失養,脈絡瘀阻。治療宜益氣通絡,舒筋養血。益氣養血通絡針法具有醒腦開竅、活血益氣之功,可改善頭部微循環、促進腦組織修復。本研究用益氣養血通絡針法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卒中后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2例,均為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治療患者,分為研究組及參照組各41例。參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7~73歲,平均(60.59±6.29)歲;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22例;病程2~7周,平均(4.29±1.08)周。研究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6~75歲,平均(61.36±6.33)歲;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23例;病程2~8周,平均(4.61±1.12)周。兩組性別、年齡、患側、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卒中后偏癱診斷標準[3];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肢體功能缺損大于10分;③意識清醒,可配合完成本研究;④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急性期且生命體征不穩;②合并嚴重慢性疾病;③肝腎功能障礙;④原發疾病未控制;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兩組均給予改善腦循環、改善腦細胞代謝等常規治療。均實施核心肌群訓練。①平衡訓練:雙足立于平衡墊,維持平衡,并逐漸提高難度,雙足站立(睜眼)、雙足站立(閉眼)、健足單足站立(睜眼)、健側單足站立(閉眼)。②臥位訓練:包括翻身、橋式運動、仰臥起坐、體軸回旋、臥位坐位轉換。③腹部訓練:仰臥于坐墊,腳踝部生理彎曲下方訓練球,膝部90°彎曲,雙臂交叉于前胸處并抬起軀干,返回。④站立訓練:包括軀干屈伸、旋轉、重心轉移、骨盆前后傾。
研究組加用益氣養血通絡針法。取穴神庭、百會、肩髃、曲池、合谷、臂臑、手三里、外關、髀關、陽陵泉、三陰交、丘墟、伏兔、足三里、太沖、夾脊穴,針灸針(0.3mm×40mm)常規消毒,平刺頭穴,得氣后捻轉,針刺體穴,留針30min,三陰交、足三里以補法,余穴以瀉法;針刺30 min后進行核心肌群訓練,訓練方法同參照組。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下肢運動功能。以Fugl-Mayer下肢功能測量量表評估下肢功能,得分越低表示下肢功能恢復越差。
步行能力。記錄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功能障礙越嚴重。
中醫證候積分。主癥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感覺肩托、言語謇塞,次癥為面色淡白、氣短乏力、頭暈目眩。依照嚴重程度分無、輕、中、重4個等級,主癥依次為0、2、4、6分,次癥依次為0、1、2、3分。
NIHSS評分。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值0~45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微。
臨床治愈: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NIHSS評分減少大于等于90%,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大于70%。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NIHSS評分減少46%~89%,中醫證候積分降低50%~70%。進步:臨床癥狀有所改善,NIHSS評分減少18%~45%,中醫證候積分降低25%~49%。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Fugl-Mayer、MWS、ADL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ayer、MWS、ADL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ayer、MWS、ADL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Fugl-Mayer(分)MWS(m/s) ADL(分)治療前 研究組 41 12.86±3.05 0.39±0.14 31.26±4.84參照組 41 13.59±3.12 0.41±0.13 30.33±4.68 t 1.071 0.670 0.885 P 0.287 0.505 0.379治療后 研究組 41 24.69±4.15 0.59±0.15 61.98±5.36參照組 41 18.64±3.96 0.47±0.14 49.64±5.32 t 6.753 3.745 10.463 P<0.001 <0.001 <0.001
卒中后偏癱是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4]。常規康復治療以改善腦循環及腦細胞代謝、調節肌張力為主。核心肌群訓練是常用康復鍛煉方式,以運動再學習為基礎,通過提高主動控制能力、增強肌肉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最終達到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但是,核心肌群訓練起效較緩慢,有研究指出,在康復鍛煉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卒中后偏癱有助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5-6]。
卒中后偏癱屬中醫“偏枯”范疇。氣血虛衰、筋脈失養、脈絡淤阻,氣虛陰虛。治應舒筋活血,益氣通絡。益氣養血通絡針法針刺頭部百會、神庭穴位,可刺激大腦皮層,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神經功能、促進運動恢復。針刺陽明經穴可濡養四肢經脈,改善肢體障礙。針刺夾脊穴、三陰交可調節陰陽、益氣行血、改善臟腑功能。諸穴合用,共奏益氣養血、活血通絡、醒神開竅之功。研究表明,益氣養血通絡針法可改善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7]。
益氣養血通絡針法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卒中后偏癱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