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濤,張紅結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汝州 467599)
早期康復訓練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的主要方法。研究發現,手指屈指運動可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整體康復水平[1-2]。本研究用手指屈指運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86例,均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就診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62~77歲,平均(69.56±5.23)歲;病程15~27天,平均(20.16±2.58)天;缺血性腦卒中29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63~80歲,平均(70.03±5.87)歲;病程13~25天,平均(20.45±2.67)天;缺血性腦卒中26例,出血性腦卒中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3]相關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和MRI證實,治療后遺留偏癱;②年齡50~80歲;③生命體征穩定;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聽力障礙;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嚴重疾病;③存在溝通理解障礙;④依從性差。
兩組均進行康復訓練。①早期:臥床被動訓練,如定時翻身、伸展患肢、肢體體位擺放、被動屈伸、被動變換體位等;②中期:待已適應被動訓練,身心進一步穩定后,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主動訓練,如坐位平衡訓練、抗痙攣訓練、轉移訓練、脊柱功能訓練、平衡杠內步行訓練等,訓練過程遵循由簡到難、適度的原則,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對訓練強度和訓練內容進行相應調整,1次30~40min,1日3次;③后期:待已經適應主動訓練的強度及內容后,可適度進行精細化和日常生活訓練,精細化訓練包括撿豆子、填圖顏色等,日常生活訓練包括進食、穿衣、洗漱等。治療3個月。
觀察組加用手指屈指運動。將患側手指的一個近指節背側與健側的手指食指,而大拇指放在末指節背側,進行屈曲、拉伸、放松動作,兩手應均衡用力,患側手指進行被動屈曲,中前期1日3次,1次10組,至后期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行主動屈曲、拉伸患側手指等進行調整。治療3個月。
上肢功能及手功能恢復情況參照Brunnstrom 腦卒中恢復分級評估標準[4],對肢功能及手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分為差(Ⅰ-Ⅲ級)、良(Ⅳ-Ⅴ級)、優(Ⅵ級)。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5]進行評估,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兩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 (分,±s )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 (分,±s )
組別 例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43 32.54±7.92 56.85±14.55 9.623 0.000觀察組 43 32.87±8.12 69.32±13.87 14.872 0.000 t 0.191 4.068 P 0.849 0.000
康復訓練是康復期的主要干預措施,早期給予被動訓練,可預防關節變形、肌肉萎縮。中期的主動訓練可改變病態步態,提高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后期精細化訓練和日常生活訓練可加強活動能力,使患者重新獲得自主生活的基本能力[6]。康復訓練早期、中期、后期循序漸進地進行,由被動轉主動,由簡單到復雜,糾正機體異常運動模式,減輕偏癱癥狀,促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7]。手指屈指運動與運動相關皮質電位(MRCPs)有關,可刺激MRCPs的產生[8]。MRCPs是人體執行自主性與提示性運動時調用人腦中與運動密切相關的認知資源時出現的負值低頻電位,MRCPs信號中得到普遍認可的3個成分為運動準備電位(BP)、運動電位(MPs)、運動監控電位(MMP),BP產生于運動前1~2s,含有早期成分(BP1)和晚期成分(BP2),均是人體執行運動時調用腦中相關運動信息資源的標志,此類調用多為潛意識;MPs為在時間上緊跟運動準備的電位晚期成分的負值電位,一般在運動前150ms出現,反映運動準備晚期的腦部激活情況,從生物學角度則代表著椎體神經元至皮質脊髓束的投射電活動,是大腦輸出至脊髓的最后運動指令;MMP發生于運動時刻,持續1s甚至更久,與運動的精密控制密切相關,即MRCPs電位代表的是運動前準備階段及觸發階段的中樞命令,與肢體運動和認知過程關系緊密[9-11]。因此,手指屈指運動可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及神經狀態的恢復,從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手指及上肢活動功能。郭峰等[12]研究發現,屈指動作可使大腦運動皮質區的多種功能區完成同步執行過程,進一步證實手指屈指運動可促進人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手指屈指運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可促進手功能及上肢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