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華
(湖南省雙牌縣瀧泊鎮衛生院,湖南 雙牌 425200)
我院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腸胃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26例,女23例;年齡18~78歲,平均(44.92±8.53)歲;病程1~7天,平均(2.45±0.91)天。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18~80歲,平均(45.03±8.52)歲;病程1~8天,平均(2.47±0.89)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急性發病,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惡心嘔吐每日3~8次,腹瀉每日5~10次,大便呈現蛋花樣或黃水樣,部分有高熱、脫水等。排除細菌性痢疾、其他特異性感染與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等。
兩組均行常規治療,包括靜脈滴注500~800mL5%的葡萄糖鹽水或服用補液鹽、糾正酸堿失衡與水電解質紊亂、抗生素抗感染。諾氟沙星0.1~0.2g,每日2次口服。
觀察組加用藿香正氣液(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批號16080661)10mL,每日2次口服。
兩組均治療1周。
臨床癥狀與體征的改善時間,包括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
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且各項指標檢查均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每天排便次數未超3次,大便性狀有所改善,各項指標檢查明顯改善為顯效。每日排便次數有所減少,大便性狀有所改善,各項指標檢查有一定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大便次數、性狀與各項指標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h,±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h,±s)
組別 例 腹痛 腹瀉 惡心嘔吐 發熱對照組 49 12.32±6.15 15.89±6.93 27.86±7.34 20.94±5.25觀察組 49 7.83±5.91 8.92±4.17 19.25±5.16 11.73±4.84 t 3.685 6.033 6.717 9.029 P<0.05 <0.05 <0.05 <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急性腸胃炎的起病較急,一經診斷即要立即給予各類治療措施,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引發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克羅恩病、腸結核等[1]。
急性腸胃炎屬中醫“腹痛”、“嘔吐”、“泄瀉”等范疇。因飲食不潔、過食生冷、暴飲暴食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所致[2]。胃失和降則嘔吐,脾陽不升則腹瀉,嘔吐、腹瀉不止傷陰,陰傷至極則損陽。
藿香正氣液源于宋《太平圣惠方》,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疏散外感、調節腸胃藥組成[3]。由廣藿香、陳皮、紫蘇葉、白芷、厚樸、白術、茯苓、甘草、桔梗、半夏、生姜、大腹皮、大棗組成。廣藿香化濕、解暑、止嘔,陳皮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紫蘇葉散寒解表、行脾胃之氣,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厚樸寬胸順氣,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安心寧神,甘草清熱解毒,桔梗宣肺排膿,半夏化痰止嘔,生姜散寒止嘔,大腹皮行水消腫,大棗補中益氣。全方有解痙鎮痛、殺菌抑菌、解表化濕功效[4]。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