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明毅,倪娜娜
(河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45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氣短、慢性咳嗽等,甚至并發呼吸衰竭[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3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31例,女10例;年齡46~78歲,平均(61.39±6.26)歲;病程3~7天,平均(5.02±0.31)天;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壓18例;體重指數16~29kg/m2,平均(22.29±2.02)kg/m2;抽煙17例。觀察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49~79歲,平均(61.46±6.35)歲;病程3~8天,平均(5.03±0.28)天;合并糖尿病21例,高血壓19例;體重指數17~29kg/m2,平均(22.33±2.06)kg/m2;抽煙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2]:近期出現呼吸困難加重、痰量增多、痰液呈膿性、咳嗽加劇等癥狀體征,有急促、呼吸困難、發紺等典型癥狀,動脈血氧分壓(PaO2)<60mmHg,或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mmHg。
納入標準:為COPD急性加重期,認知功能正常,依從性良好,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藥物禁忌癥,免疫功能異常,嚴重心力衰竭,不能耐受中藥,凝血功能異常,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兩組均給予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解痙止咳等常規治療。機械通氣,建立人工氣道,初始階段選用IPPV模式,氧氣濃度35%~55%,呼氣末正壓設置0~8cmH2O,待患者氧分壓大于65mmHg,生命體征平穩時使用CPAP模式脫機。
觀察組聯合中藥灌腸。厚樸15g,大黃12g,枳實9g,芒硝6g。水煎后取汁液200mL,待溫度降至37℃時給予高位保留灌腸,1次100mL,1日2次。
兩組均持續治療7天統計結果。
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1s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第1s 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水平及呼吸頻率變化。
炎癥因子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降鈣素原(PCT)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
血氣分析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水平。
呼吸功能采用肺功能儀檢測1s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第1s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水平變化,記錄呼吸頻率。
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PaCO2降低大于10mmHg或PaO2提升大于10mmHg,呼吸困難等癥狀體征顯著改善。好轉:PaCO2降低小于10mmHg或PaO2提升小于10mmHg,呼吸困難等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無效:各項指標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血氣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血氣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血氣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PCT(μg/L) CRP(mg/L) SaO2(%) PaO2(mmHg) PaCO2(mmHg)對照組 41 治療前 6.11±0.99 88.99±1.69 81.69±5.59 47.98±9.02 67.89±7.91治療后 1.33±1.03* 35.13±1.12* 91.36±2.38* 60.13±8.21* 52.15±5.54*觀察組 42 治療前 6.12±1.02 89.16±1.75 82.03±5.63 48.02±9.06 67.96±7.88治療后 0.43±0.66*△ 20.03±0.88*△ 97.16±1.15*△ 67.88±7.11*△ 41.51±4.13*△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FEV1(%) FEV1/FVC(%) DLCO(%) 呼吸頻率(次)對照組 41治療前49.63±15.95 45.41±8.81 63.11±11.01 35.16±3.01治療后54.11±3.35*53.56±4.70* 76.25±6.62*26.21±2.35*觀察組 42治療前49.70±16.02 45.39±8.79 63.08±10.96 35.22±2.96治療后64.25±2.22*△ 62.66±2.01*△ 83.03±5.95*△ 20.99±1.9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均無死亡發生。
COPD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破壞性肺部疾病,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臨床研究表明[4],有害氣體或顆粒引發的異常炎癥反應與COPD的發生有著重要關聯,其病情遷延難愈、反復發作,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合并呼吸衰竭,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常規治療以藥物抗菌為主,但是見效緩慢,整體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換氣功能及肺通氣功能障礙,機體氣體交換嚴重不足,引發二氧化碳潴留,最終引起機體代謝及生理功能紊亂,機械通氣能夠有效維持機體血流動力學水平,保證患者充分的氧合及通氣,防止肺損傷,是臨床上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常用治療方案[5],雖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氣功能,但對于機體炎癥反應改善效果并不明顯。
COPD合并呼吸衰竭屬中醫“喘病”、“肺脹”范疇。病機為痰濁內阻,氣滯血瘀。肺脾虧虛,肅降失常,痰濁內聚。治療應以解痙平喘、活血化瘀為原則,肺與大腸相表里,治療可瀉大腸以清肺熱[6]。中藥灌腸方中大黃蕩滌濕熱、瀉下攻積、促進胃腸蠕動,厚樸行氣化痰,枳實、芒硝軟堅消痞。大黃[7]水煎劑能夠抑制細菌繁殖,減輕感染及腹脹癥狀,同時通過提升機體耐缺氧能力,促進血氣指標平衡,厚樸[8]、枳實[9]水煎劑能夠通過降低機體內毒素水平,抑制革蘭陽性細菌等繁殖,調節機體網狀內皮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內毒素排泄,抑制炎癥反應。
中西醫結合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