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趙玉洲,王培培
(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針灸科,河南 漯河462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關節出現侵襲性、對稱性的炎癥,從而引發關節畸形甚至功能的喪失等,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困擾。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風濕、抗炎藥物治療[1]。本研究用溫針灸聯合痹愈湯輔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6~75歲,平均(55.50±6.73)歲;病程6~13年,平均(9.50±3.31)年;關節功能分級為Ⅰ級16例、Ⅱ級19例、Ⅲ級5例。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5~75歲,平均(55.39±6.57)歲;病程6~13年,平均(9.46±3.29)年;關節功能分級為Ⅰ級16例、Ⅱ級20例、Ⅲ級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關節及其周圍晨僵至少超過1h,累及3個及以上區域軟組織積液或腫脹,手指、掌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1個關節腫脹,存在類風濕結節,關節炎呈對稱性,類風濕因子陽性,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松、關節間隙狹窄等病理性改變。符合4項即可確診;②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類風濕關節炎之寒濕痹阻證。主癥為關節冷痛而腫,遇寒痛增,得熱減痛,關節畸形、晨僵、屈伸不利等;次癥為陰雨天加重,肢體沉重,惡風寒等;舌質淡苔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手指、腕、掌等關節區表現為腫脹;③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
排除標準:①系統性紅斑狼瘡;②類風濕關節炎晚期或關節功能為Ⅳ級;③合并其他風濕疾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惡性腫瘤;⑥表達障礙、精神疾病。
兩組給予常規西藥聯合溫針灸治療。來氟米特片(福建匯天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75)2片,日1次,連續治療6個月。溫針灸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氣海、關元、三陰交為主穴,肩關節取阿是穴、肩貞,肘關節取阿是穴、曲澤、尺澤、手三里,腕關節取阿是穴、陽谷、陽池、陽溪,踝關節取阿是穴、丘墟、解溪、太溪。施針前,消毒皮膚,選擇0.30mm×40mm的毫針,采用捻轉提插補法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并點燃艾條插于針柄進行,每穴施灸3炷,以感受到溫熱為宜,日1次,1周5次,共溫針灸6個月。
觀察組加用痹愈湯。藥用獨活30g,桑寄生20g,秦艽20g,延胡索20g,忍冬藤15g,制馬錢子粉15g,甘草10g。加水煎至200mL,于睡前溫服,日1次,連續治療6個月。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對兩組晨僵、肢體沉重、舌質淡、脈弦緊四個方面的證候進行評分,每個證候0~6分,評分越高表示證候越嚴重。
炎癥因子水平:采集肘部靜脈血3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試劑盒由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提供。
不良反應:觀察乏力、腹瀉、瘙癢發生情況。
顯效:關節腫脹、關節疼痛、關節壓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關節腫脹、關節疼痛、關節壓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發生好轉。無效:關節腫脹、關節疼痛、關節壓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晨僵 肢體沉重 舌質淡 脈弦緊治療前對照組 40 4.15±0.41 4.21±0.36 4.28±0.37 4.22±0.31觀察組 40 4.14±0.42 4.24±0.35 4.29±0.39 4.20±0.33 t 0.108 0.378 0.118 0.279 P 0.915 0.707 0.907 0.781治療后對照組 40 1.57±0.24*1.61±0.22*1.55±0.26*1.52±0.25*觀察組 40 1.25±0.16*1.24±0.13*1.30±0.14*1.26±0.15*t 7.017 9.158 5.354 5.640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CRP(mg/L) IL-6(ng/L)治療前 對照組 40 38.96±13.66 77.79±26.05觀察組 40 39.02±13.57 77.81±26.13 t 0.020 0.003 P 0.984 0.997治療后 對照組 40 26.02±7.79* 55.23±16.79*觀察組 40 20.62±6.67* 38.75±11.54*t 3.330 5.116 P 0.001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主要原因為風、濕、寒、痰等邪氣長期滯留于體內,損傷關節、肌肉、筋脈,導致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最終發為痹證。治療應以通痹溫中,驅邪扶正為主[6]。
痹愈湯方中獨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主治風寒濕痹;桑寄生具有祛風濕、補腎強骨之效,也可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秦艽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之效,可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延胡索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之效;忍冬藤具有疏風通絡,清熱解毒之效;制馬錢子粉可用于治療風濕頑痹;甘草具有堅筋生肌之效,且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除痹利濕、祛邪散濕、活血止痛之效[7]。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中取足三里進行溫針灸,可疏風化濕、理脾調氣。溫針灸曲池、陰陵泉可行氣止痛、活血通絡,溫針灸關元可去寒邪。艾葉溫中除濕,施灸時其熱力可穿透皮膚,從而祛風散寒、通絡除濕。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秦艽、延胡索不僅能夠疏通血管,而且鎮靜鎮痛、抗炎等作用顯著;桑寄生可擴張血管,鎮靜;銀花藤可抗菌消炎[8]。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晨僵、肢體沉重、舌質淡、脈弦緊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提示溫針灸聯合痹愈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較好臨床療效,可改善臨床癥狀,安全性較高。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CRP、IL-6等炎癥因子水平異常升高,有研究指出,當機體IL-6水平升高時,易破壞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之間的平衡,從而促使病情加重。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RP、IL-6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聯合痹愈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從而緩解病情。
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痹愈湯輔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較好,可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臨床癥狀,同時能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