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祥 張欣娜
(遼寧環宇礦業咨詢有限公司,遼寧沈陽 110013)
為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礦山企業一般對采出的礦石進行加工。受資源稟賦條件和企業自身因素影響,不同的企業對同一開采礦種的加工程度不一,銷售產品不同。在采礦權評估中,產品方案究竟如何確定?又會對采礦權評估價值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根據《礦業權評估參數確定指導意見》,礦業權評估中,產品方案可設定為原礦,也可設定為精礦或金屬,但應考慮公開銷售的最終礦產品形式。采礦權評估實務操作中,產品方案一般依據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等設計文件或礦山實際產品方案確定。
根據《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申請資料的通知》,在采礦權進行延續、變更過程中,均需提交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專家審查意見。《關于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審查的通知》附件中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編寫內容》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審查大綱》,分別對開采方案、選礦方案等編寫和審查內容進行了要求。在給出可供選擇的產品方案后,還需對推薦產品方案進行論證,且評審專家中要包含有經驗的選礦專家。因此,一般情況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等設計文件中應包含選礦,產品方案對應為精礦產品。
礦山實際產品方案是采礦權人公開銷售產品的最終形式,銷售的產品首先應在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內。《國土資源部關于完善礦產資源開采審批登記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采礦權申請人原則上應為營利法人。法人企業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決定了企業的獲利邊界,僅是礦石采掘還是包括后續的精礦、金屬加工,應在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中明確。
金屬類礦山企業存在著采礦、選礦、冶煉三個階段,最終銷售的產品可能是原礦、精礦和金屬產品。非金屬類礦山企業存在著初加工(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分離,有用礦物富集,相當于選礦)、深加工(根據用戶和制品對其物理性能和界面特性要求進行精細加工)和制品加工(與其他無機或有機材料結合,通過各種工藝制成不同形態的結構材料或功能材料)三個階段,并銷售相應階段的產品。
礦山的實際產品方案不僅取決于礦石品質、礦石加工利用技術性能,還受到加工廠用地、用水、供電、環保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企業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一般情況下會對采出的原礦進行初步加工,在產品品質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同時,盡量減少運輸等中間環節的費用,盡量賺取“選礦”等后續環節的利潤。
礦山實際經營過程中,因對選礦等后續加工的性質和作用看法不同,常存在設計產品方案與礦山實際產品方案不一致的情況。
《礦產資源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采取合理的開采順序、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礦山企業的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應達到設計要求”。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采礦權是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采礦權人。”通過采礦權的定義可知,開采礦產資源是個相對廣義的概念,包括采礦活動和選礦活動兩個生產環節。其中采礦權作為一種行政許可權,以申請批準而設立,頒發的“采礦”許可證。
在自然資源行政管理過程中,采礦和選礦通過行政許可被分割開來。如某個煤礦的企業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如下:許可項目:煤炭開采;一般項目:原煤洗選加工(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對勘查探求的資源儲量,國家通過設立采礦權進行有償出讓,收取采礦權出讓收益。企業在繳納采礦權出讓收益的基礎上,通過采礦活動獲得原礦。此時可以直接銷售原礦、也可進行進一步選礦加工,并銷售精礦、甚至金屬。
通過圖1可知,礦產資源是采、選企業重要的物資基礎。選礦的原材料是礦石,產品是一定標準的精礦產品。選礦借助各種選礦設備將礦石中的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分離,并達到使有用礦物相對富集。降低冶煉或其它加工過程中燃料、運輸的消耗,使低品位的礦石能得到經濟利用。在項目建設初期進行設計時,礦石加工試驗報告也是一項必要的基礎資料,它涉及到選廠外部建設條件、工藝流程、廠房布置和設備布置等等方面。因此,選礦是開采礦產資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1 礦產資源采、選流程
根據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規范》,現階段采用折現現金流量法估算采礦權價值是一種廣泛認可的方法。
礦業權評估中的折現現金流量法,是將礦業權所對應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過程作為現金流量系統,將評估計算年限內各年的凈現金流量,以與凈現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現率,折現到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之和,作為礦業權評估價值。
采礦權雖是一項可確指的無形資產,也能夠以貨幣形式計量。但采礦權只有和有形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一起才能產生現金流。通常情況下,礦山企業將采礦權、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進行有效組合,支出一定的成本費用,通過銷售礦產品獲得銷售收入,達到盈利目的。由此可見,現金流是采礦權和其他各項資產共同貢獻的。折現現金流量法模型在確定收益額時僅把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投資進行扣除,未把因其產生的現金流作為支出(貢獻資產費用)從現金流中扣除。
模型設計時提出礦產開發投資的合理報酬包含在折現率中,這部分貢獻應通過折現率體現,但折現率確定過程相對固化,這一設計只有理論可能,無實際操作可能。因此,在產品方案不同時,投入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不同,得出的采礦權價值不同。
設定存在一新立采礦權,對應的可采儲量100萬噸,采礦生產規模10萬噸/年(表1),存在以下兩種開發方式(假設企業不存在非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負債和溢余資產):第一種方式采、選分開,存在采礦企業A和選礦企業B;第二種方式采、選一體,存在采、選企業C。
通過上述事例,可以發現產品方案向下游延伸,所帶來的收益主要歸集到采礦權評估價值上。從而出現產業鏈向下游延伸,采礦權評估價值隨著提高。

表1 不同產品方案對應的收益
實際生產中,礦山企業一般都要對采出礦石進行后續加工。隨著生產環節的增多,需要投入的其他資產(甚至包括專用技術和發明專利等)越來越多,成本費用也越來越高,而采出礦石的成本在后續加工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低,后續產品的加工收益不應算在采礦權上。
因此,在采礦權評估中,在現行法律法規和部門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要結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的設計和礦山生產實際,確定出合理的產品方案,產品方案一般不宜超過選礦或初步加工范疇。
根據等額資本獲取等額報酬的原理,完善折現剩余現金流量法的相關參數,將各年的凈現金流量,逐年扣減礦產資源開發收益有關的開發投資合理報酬,把“割差”的思想體現在今后的方法模型中,避免高估采礦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