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林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2)
圍填海項目作為海洋經濟[2]最 重要的載體之一,在海洋經濟中發揮著巨大作用,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沿海地區圍填海用海需求日益增大。為了加強圍填海管控,海洋管理部門逐步建立了圍填海監測統計管理制度等,對圍填海情況進行監測統計,但現有的圍填海管理數據只是海域使用權屬、海域使用類型等海域管理方面,缺乏圍填海工程項目建設及運營情況等海洋經濟或沿海經濟發展相關的數據資料,無法為海洋開發戰略布局調整和海洋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數據保障。
采用2019年高清遙感影像,提取重大圍填海項目利用情況數據,包括填海形成陸域面積、形成陸域土地類型、土地利用情況(形成的廠房、碼頭、道路、綠地等各類用地面積)、實體項目建設情況等進行分析。為海洋管理部門提供精準的數據資料,為政府的決策和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研究典型海域圍填海規模情況區域主要包括2007年大陸岸線至2019年海岸線之間區域部分形成的典型圍填海區域(圖1)。
基于2019年高清遙感影像成果數據,遙感解譯獲取典型圍填海矢量范圍內的數據,建立監測指標轉化體系,經過數據整合、編碼轉化,制作圍填海遙感監測利用分析數據集和名錄;結合相關政策及管理文件編寫遼寧省典型圍填海項目規模情況遙感監測[3]分 析報告。
利用圍填海遙感監測利用分析數據集和名錄,疊加最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做底圖,結合分析報告,借助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制圖技術、GIS技術,及相關數據資料,編制重大圍填海項目利用情況圖集(圖2)。
項目主要包括資料收集整理、數據提取、監測指標體系建立、影像解譯、數據整理、分析報告編寫、監測圖集制作、監測成果提交。
(1)資料收集整理:收集2015年以后的《天地圖.遼寧》數據;統一坐標系到CGCS2000坐標系利用最新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包括矢量數據和遙感影像數據;利用遼寧省圍填海范圍的的單位名錄、宗海圖數據,坐標系統一到CGCS2000坐標系;整合2017年新生產的1:1萬DLG數據資料;收集相關文檔及法律法規文件資料。
(2)數據提取:分析相關數據資料,利用典型圍填海數據范圍基于高清遙感影像解譯獲取相關圖層。獲取監測范圍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3)監測指標體系建立:結合項目要求,經過實際數據驗證,建立監測指標體系。將解譯得到的數據與監測指標內容快速建立對應關系。
(4)按照監測指標體系,在2019年遙感影像及已有資料數據基礎上進行數據整合、編碼轉化、新指標采集工作,保證數據合理性。
(5)對形成的成果進行數據格式、屬性結構整理,數據質量檢查。利用圍填海遙感監測利用分析數據集和名錄成果數據,結合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文件對項目要求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形成遼寧省典型圍填海利用遙感監測報告。
根據收集到的審批的圍填海項目進行核查,對涉及到的數據利用遙感影像及現場核查數據進行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分類解譯,形成矢量數據。并進行匯總分析。
本次主要調查了2007年至2019年審批用海為填海造地項目和非透水構筑物的項目(圖3)。主要用海方式為建設填海造地和非透水構筑物。
匯總統計用海方式填海造地和非透水構筑物。具體用海類型主要涉及漁業用海、工業用海、交通運輸用海、旅游娛樂用海、海底工程用海、造地用海特殊用海、其他用海7類。
利用遙感影像2007年至2019年形成的圍填海數據,用地類型主要包括廠房用地、道路用地、堆場用地、工業用地、公共基礎設施用地、居住用地、空閑地、綠地、碼頭用地、水域。
遼寧省圍填海遙感監測技術主要圍繞海域管理需要開展工作進行的應用,根據海域綜合管控和海域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在海域申請審批支撐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海域使用現狀和海域空間資源狀況監測,全面掌握全省海域使用現狀和海域空間資源狀況,為海域綜合管理提供綜合性、高層次的技術支撐。

圖1 遼寧省海岸帶監測范圍示意圖

圖2 遙感監測分析與圖集制作流程圖

圖3 用海類型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