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然
【摘 要】作為莫扎特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在藝術上有著無可比擬的獨特魅力,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彰顯出了莫扎特對于音樂體裁的理解力與巧妙運用的能力,能以優美的曲調帶給聽眾愛與美的享受。
【關鍵詞】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音樂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5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123-01
18世紀的歐洲國家已經步入了科技較為快速發展的時代,新發明層出不窮,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充分的物質生活基礎。在時代背景下,亟需對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由此維也納古典樂派應運而生,并且也讓音樂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莫扎特在吸收各類歐洲音樂成就的同時也將音樂更加通俗化,并讓自己的音樂作品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音樂美學,極大地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下文將以《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為例來展現他的音樂美學。
一、創作風格
在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交響樂和歌劇,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小提琴奏鳴曲的氣質。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往往在具備高雅的宮廷氣質的同時也有著活潑的生命力,并且充滿了純粹的激情。而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則常有抒情、典雅的特點,并且具備一定的歌唱性。
(一)交響性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有著雙呈示部和華彩樂段的結構,充滿了歌劇元素,并且也體現了莫扎特在調性布局和樂章平衡上的實力。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在這首協奏曲中融入了豐富的樂器要素,讓小提琴能夠與其他樂器交相輝映。協奏曲一開始就由樂隊演奏主和弦,給予聽眾豐富飽滿的感覺,并在此過程中展開第一個呈示部。而在第三樂章中,樂隊和小提琴獨奏呈現出了一種仿佛在問答的效果,描繪出了一幅純真的孩童在嬉鬧的畫面,也充分體現出了作曲者本人童真純潔的個性。
(二)戲劇性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的主導音樂氣質是簡單而快樂的,帶給了聽眾單純、均勻、和諧的感受,莫扎特在其中創造出了與意大利歌劇相似的氛圍。在第一樂章中,莫扎特以G大調的快板以及小提琴與樂隊的應和,讓聽眾能感受到輕松愉快的氣氛,其中的趣味性也是莫扎特獨特的音樂美學表現。而在第二樂章中,各種樂器的協作下引出的小提琴獨奏,讓聽眾仿佛安睡在母親的懷抱中,聽她溫柔地絮語,從而營造出了一種令人感到親切的溫馨感。而為了增強協奏曲的戲劇性,莫扎特在樂曲的很多地方讓樂隊伴奏采用了嚴謹保守的音型,并且常會用到十六分音符的伴奏和連續的切分節奏,這些伴奏音型都有效地增強了樂曲的戲劇性和趣味性。
(三)作曲風格
這首協奏曲旨在歌頌人類的偉大和自然的魅力,具備著啟蒙思想色彩。在組織曲式時,也側重于主題的貫穿手法,并適當地進行變形和發展,更加細致和巧妙地豐富了主題,并創造出眾多具備主題特色的樂段。對于和聲,莫扎特讓和弦產生十分工整有序的變化,呈現出主調音樂風格。在旋律方面,樂曲工整、對比強烈,而漸強漸弱的技巧也豐富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韻律,讓其顯得更為生動靈活。而在節奏上,《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速度穩定,沒有忽快忽慢的情況,讓這首協奏曲仍然顯得莊重平穩。
二、音樂情緒
區別于貝多芬的壓抑悲憤,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大體而言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顯得快樂、和諧、單純。然而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風格與他實際上并不幸福的生活相差甚遠,所以有必要研究莫扎特作品的音樂美學特征為何與他的生活差距如此之大。
根據學界的主流觀點,莫扎特雖然在生活方面過得并不是很愉快,卻能創作出開朗樂觀的音樂,是因為莫扎特想在音樂作品中寄托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啟蒙時代藝術家的共性。與此同時莫扎特身上還存在著一種叛逆精神,這份叛逆精神促使莫扎特能夠維持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并且堅信著生活可以變得更加美好。而《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則將這一特點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并以此成為了莫扎特風格的代表作。《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之所以能被稱為杰作,是因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還有著具有代表性的時代氣質。所以說《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兼具時代感和美感,體現了這首協奏曲在音樂史上非凡的價值,并且對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成了這一時期古典樂的巔峰之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為代表,我們可以看出莫扎特作品的音樂美學是一種充滿了人情味的美,優美溫暖的旋律對于聽眾而言顯得既親切又活潑,并且也顯示出了莫扎特天真無邪的童心。后人若想欣賞并完美演繹這首協奏曲,在提高技巧的同時也應當把握莫扎特在音樂作品中注入的感情。
參考文獻:
[1]胡倩倩.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比較研究——以莫扎特KV.304和貝多芬OP.24為例[D].河南大學,2012.
[2]王幼珊.淺析莫扎特的藝術風格[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李揚.莫扎特
[4]趙璞瑤.莫扎特音樂特點及演奏技術分析研究[D].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