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婷 郭鈺佳

摘要:城市快速現代化的腳步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噪音污染的煩惱。大部分城市的高架橋離市民居住區距離較近,降低城市噪音成為現今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人文情懷與傳統地方文化設計相融合為出發點,挖掘本土“天府文化”元素,運用美學原理進行重組設計,結合國內先進的聲學材料——聚合微粒吸聲材料,對景觀聲屏障設計做了深入研究。本文的設計方法與方案在解決城市噪音污染的同時,還能緩解駕駛疲勞,傳承天府文化。
關鍵詞:天府文化;景觀聲屏障設計;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U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143-02
隨著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城市交通立體化進程加速,高速公路、高架復合道路等給人們帶來的噪音污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大多用來減輕行車噪音對附近居民的生活影響而設置的墻式構造物——聲音屏障,可以讓聲波傳播產生附加衰減,但在外觀造型上卻生硬冷漠,既阻隔了人與自然的視覺交流,單調乏味的簡單重復又增加了行車過程中司機的視覺疲勞。因此,富含本土特色文化的景觀聲屏障設計研究成為一項有意義的項目。
1天府文化概述
天府文化是在“傳承巴蜀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支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它由“巴蜀文化”演繹而來,但更具有顯著的地域、地理特征,是一個更加包容的文化概念。成都平原又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孕育積淀出了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之國”文化特質。
如魯迅所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天府文化與三星堆古文明同源,留有金沙大型古代祭祀遺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都經歷了多次大大小小的移民潮,但成都本土文化卻并沒有被其他文化顛覆,并且很好的傳承至今??梢?,天府文化具有豐富內涵、歷久彌新、歷史沉淀和獨特魅力的特質。天府文化不僅在歷史中充滿魅力,在當今的現代文明下,也有不少吸引年輕人的元素。例如:時尚優雅的春熙路,奢華大氣的地標環球中心,仿古街道的寬窄巷子等?!疤旄幕眰鞒辛顺啥甲鳛樘旄畤鴼v史發展的優秀文化元素,具有十足的挖掘價值。
2天府文化在景觀聲屏障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景觀聲屏障設計能緩解城市道路和居民生活的矛盾,是城市高架橋上不可缺少的降噪設施。但是,聲屏障的建設在減少道路噪音對居民生活影響的同時,從視覺上阻隔了人與自然的視覺交流。現有的聲屏障在外觀造型上大多數使用單調乏味的重復元素,增加了行車過程中司機的視覺疲勞。將“天府文化”應用到景觀聲屏障設計中,能從一定程度上愉悅市民的視覺感官,減少駕駛疲勞,既增強使用功能性,又傳承了地方文化,賦予本土文化以新的形式與生命。
若景觀聲屏障設計成為一張城市名片,而高架橋上大量的車流量就是一個信息交互傳遞的良好載體。普通聲屏障本身是由多個平面的板連接而成,但基于天府文化的景觀聲屏障將會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更是城市品牌形象推廣的良好平臺。另外,景觀聲屏障設計具備促進美學與建筑學在交叉學科領域的發展。國內的聲屏障領域設計的目前仍是以材料與結構為主的工藝設計,在美學設計上還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將“天府文化”應用到景觀聲屏障中,有望促進建筑學與美學在設計上的融合突破,為其他景觀聲屏障設計師提供思路和參考。所以,天府文化在聲屏障設計中的應用是文化藝術與工程技術的完美結晶,對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有積極意義。國內對聲屏障研究主要集中在聲屏障的聲學構造及材料研究,而在景觀美學方面較為滯后。為此,將天府文化應用于景觀聲屏障設計中具有現實意義。
3天府文化在景觀聲屏障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生態文明是當代我國社會發展的主題。聲屏障作為一項環保工程在起到隔聲、降噪作用的同時,其自身的生態環境友好性也不容忽視。兼具良好聲學功能和生態景觀友好性的新型聲屏障是當前的研究前沿和發展主流。
文化內容本身雖然具有一定的可傳播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若將文化內容的造型直接模仿或者挪用,不僅達不到提煉與再創造的目的,而且會使設計作品顯得粗淺、呆板且毫無創意。將深厚的天府文化挖掘、吸收、轉化成可用、實用的設計元素,與藝術設計法則與形式美法則相結合,通過一系列設計方法進行再創作與應用,傳承與發揚了本土文化,更賦予本土文化以新的生命。
3.1選擇有認同感的天府文化元素
成都地區天府文化在歷史的沖刷下保留至今,具有一定群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辨識度。當地居民都認同為當地特色的元素是成功轉化的第一步。如成都當地具有代表l生的市花、熊貓、本土古建筑、歷史留存、傳統川西民俗、都江堰水文化遺產等等,都是當地居民認同的地域元素。因此將天府文化應用在景觀聲屏障設計當中,會使當地人更有認同感。
3.2天府文化元素的扁平藝術化處理
對于有實體的天府文化,如果簡單生搬造型到不同的宣傳載體,會顯得生硬且缺乏創意。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將天府文化的元素藝術化處理,在保護天府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對它的造型、色彩、特征進行藝術化處理,簡化裝飾,扁平化結構,抽象形態元素,且不丟失其原本的文化內涵。例如將熊貓實體進行扁平藝術化處理,并提煉其熊貓的特征,將其應用在景觀聲屏障設計中,可以體現地域特色,且具有易識別性。
3.3天府文化元素的概括符號化處理
為了提高轉化后的設計元素的傳播有效性,應減少原有的天府文化元素中的信息量,只表達其中最具代表的核心內涵,將其概括后可以降低記憶成本,減少宣傳推廣難度。例如,天府文化中川西民居建筑特色是屋頂兩面坡式,房頂小青瓦,以“一搭三”方法散鋪。川西建筑出檐深遠,在兩面坡交匯的屋脊上,必高高壘瓦。房屋的正脊正中用瓦片壘出裝飾性至高點,稱為“太歲”。然而在設計中常常只取屋檐的輪廓或“太歲”的投影作為創作元素。這樣概括符號化出二次創作,將其應用在景觀聲屏障設計中,既體現了天府文化元素,又方便記憶和傳播推廣。
4天府文化在景觀聲屏障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以《靜謐成都》景觀聲屏障設計為例,用四川地區的竹材做裝飾條,融合當地地標性建筑和文化特色,以剪影的形式營造出一組“百米畫廊”景觀畫卷的視覺效果。結合景觀聲屏障的結構和安裝方法,考慮了安裝環境和運輸方式,在此基礎上兼顧了天府文化的特征元素,最終形成了畫卷式的景觀聲屏障設計,具體應用實踐如下:
4.1天府文化本土地標景觀的剪影化處理
選擇天府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群眾認識基礎的三類文化元素:漢字類、建筑類、圖畫類。漢字類篩選出“蜀”“蓉”“成都”等按從古至今的時間順序布置,強調設計中的時光畫卷主題;建筑類選擇如環球中心、武侯祠、金沙遺址、成都電視塔和成都九眼橋等地標建筑,將其剪影化;圖畫類選擇茶藝、臉譜、三國鼎等傳統文化的圖案元素。這三類地標景觀分別從文字層面、建筑層面和精神層面描述了一個豐富的、多層次的“天府之國”。設計圖如圖1所示。
4.2文化性與功能性的結合
文化的運用必須以符合功能性為前提,設計中使用多根有成都特色的竹材裝飾條,以高低錯落的形式留出下部的透明空間,結合聲屏障設計要求,讓司機在行駛過程中可以若隱若現察覺到外面景致,緩解駕駛的疲勞。在夜間行駛時,竹條下端的反光單元可以形成一條圍繞剪影的燈帶,為夜間行駛的司機引路照明,既結合了天府文化的設計語言表達,又符合功能性設計原理(如圖2、圖3)。
4.3新材料的文化設計應用
一種新型的聲學設計材料——聚合微粒吸聲材料。這種材料具有砂巖、天然石材及磨砂玻璃的質感。顏色具備多樣性,可塑性強,能夠實現設計中的3D造型。這樣的材料特性方便天府文化的設計元素在后期成型中的實現。并且,材料本身可以做到透氣、不透水、透光、光散色、可植入光纖維、材料還可以實現熒光功能,實現3D噴繪。新材料的特性能實現設計中天府文化外在形式表達的光影效果、隔音效果以及文化展示效果。
5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深厚底蘊的本土文化中提取設計元素,提煉文化內涵,用富含本土文化和充滿人情味的解決方案與新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從而協調居民生活和城市發展的矛盾沖突,為未來的景觀聲屏障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促進聲屏障行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