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餃人人都愛吃,當你品嘗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餃時,是否知道它的來歷?其實,餃子的發明與一位著名的國醫有關,那就是被后人譽為“醫圣”的張仲景。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正值冬至這一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他看見很多無家可歸的老百姓饑寒交迫,有的耳朵都凍爛了,還有的因得傷寒之疾而死。他心里十分難受,經過研究,研制出一個可以御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他讓徒弟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
張仲景生于東漢末年,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加之民間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藥方,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這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為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他還堅持為百姓治病,即使在當官期間,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也打開衙門,在大堂上坐診。為了紀念張仲景,后人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先生”。
張仲景對醫術與養生術都有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尤其在養生方面更是身體力行。他認為,養生應建立在醫學知識基礎之上,只有認真鉆研醫藥方術,懂得人體生長衰老及發病規律,方能為人除疾,并保養自身,達到健康長壽、科學養生的目的。他主張的養生方法具體有四:
慎養正氣,未病先防。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中寫道:“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別無由入其腠理?!薄梆B慎”即謹慎地內養正氣,是通過合理的飲食起居、充足的睡眠和正確的生活方式等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養護脾胃,顧護正氣。張仲景依據《內經》所說的“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理論,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點。也就是說,一年四季之中,只要人的脾胃功能始終保持旺盛,內外病邪就不會侵擾人體。
飲食調養,藥食兩用?!秱s病論》中記載了食物調護方法近百條,涉及的食物非常廣泛,均為百姓日常餐桌常見品種。他深知,日常養生離不開食物的合理搭配,為此曾創制千古驅寒第一名方——當歸生姜羊肉湯,溫中補血、祛寒止痛。
針灸調理,激發經絡。張仲景不僅擅長使用湯藥治病,而且也擅長用針灸治病、保健。通過刺激人體的一定穴位,激活經絡氣血,增進機體代謝能力,達到強壯身體、養生延壽的目的。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