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扶貧就是要革除貧困者因貧守舊的貧窮文化,用新的文化價值觀念改造舊的、迂腐的文化價值觀念;用文化充實扶貧內涵,提升群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亦思勉”。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文化扶貧的文章大有可為。目前大致可分為文化旅游扶貧、文化專業村扶貧、文化節慶扶貧、非遺文化產業扶貧等幾個類型。
文化扶貧是全面的扶貧,服務于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文化扶貧,構建貧困地區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文化惠民的長效機制;要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借助非遺衍生品開發等手段,幫助民眾致富;還要通過扶持培養文化人才,發展貧困地區的“文化力量”,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服務效能的提升。
文化扶貧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但也不能脫離市場,應該做到“政府買單,市場買賬”,實現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
文化扶貧是徹底的扶貧,是預防再度返貧的根源性舉措。貧困是一個階段性的狀態,能否走出貧困靠的不止是一時的救助,更需要強大的內生動力。人的文化素質是制約貧困地區減貧脫貧的關鍵。這里講的文化素質,不僅是堅決脫貧的意志品質,還有規劃未來實現理想的能力。只有進行深度的文化扶貧,才能實現對貧困地區社會、文化、經濟的系統升級,實現扶貧工作從治標向治本的轉變。
“富腦袋”遠比“富口袋”任重道遠。文化扶貧這場攻堅戰注定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抱有堅定的決心、堅強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扶貧的其他工作一樣,文化扶貧也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通過內外結合,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實現文化扶貧與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的重要內容。只有實現深度文化扶貧,才能為實現小康社會助力加速。
文化扶貧,任重道遠。我們要更加努力做好文化扶貧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