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旭

心手相牽,共克時艱。戰“疫”期間,因協助醫護人員搶救患者生命,呼吸治療師、健康照護師等從業人員的感人故事被媒體捕捉到,進而走進公眾視野,引起了人們對這兩個職業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種新職業,呼吸治療師、健康照護師等一大波職業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并開始定位就業市場新坐標。今年2月末,人社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呼吸治療師、健康照護師等16個新職業。國家新近公布的一系列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民生服務業兩個領域,業內則將其細分成智能技術類、統籌管理運營類、健康服務類和基礎設施運行類。
有觀點認為,新職業既可以幫助勞動者了解人才市場新需求,引導其職業技能再學習、再提高,進而實現高素質就業,也會對健全我國就業長效機制起到積極作用。
據此次人社部等三部門發布的信息顯示,除了呼吸治療師、健康照護師,其他14個新職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連鎖經營管理師、供應鏈管理師、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全媒體運營師、出生缺陷防控咨詢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鐵路綜合維修工和裝配式建筑施工員。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16個新職業是由人社部組織職業分類專家,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從大量新職業征集建議中評估論證,并通過網絡媒體等向社會公示,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意見后確定的。
自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之后,截至目前,人社部已經發布了兩批共計29個新職業。首批新職業于2019年4月公布,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等13個職業。
對比兩批新職業的特點,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首批13個新職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既具備產業結構的升級催生高端專業技術職業特點,也反映科技提升引發傳統職業變遷,同時是信息化的廣泛應用衍生的新職業。
第二批新職業則時代感更強,很多與民生需求契合,更具未來屬性。它們中既有生產制造和建筑領域的技術革新催生的職業,也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孕育的職業。
譬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健康檢測、康復照護等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且量大面廣,健康照護師的出現將為眾多消費群體提供優質的服務。
建筑領域出臺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裝配式建筑技術廣泛使用,裝配式建筑施工員大幅增加。伴隨高鐵、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鐵路綜合維修工、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等新職業應運而生。
第二批新職業名單公布后,不少人提到新職業有的并不“新”,比如網約配送員,“不就是我們身邊的快遞小哥嗎?”
對此,某知名人才招聘網站首席分析師說:“新職業并非指零起步的職業。”
新職業是指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的職業,“新職業的‘新’是相對職業分類大典而言的。”
作為16個新職業之一,由于網約配送員的職業定義和主要工作任務有明確界定,因此這個職業今后在服務百姓生活方面,要比現在大家熟知的“快遞小哥”更親民。“比如,以后網約配送員不僅要處理無人接收、拒收、破損等遞送異常情況,還要處理客戶投訴及其他遞送訴求。”
在職業分析師看來,分析新職業的“新”,要從制度的“新”入手。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公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要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制定職業標準,推進社會化職稱評審。
有職場研究機構統計,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電競、網絡直播等諸多熱門領域,2019年已公布的新興職業崗位積極求職人群的平均年齡為24.9歲,人才存量同比增長105%。新職業人才整體呈現年輕化、高增長態勢。
同樣是在2019年,834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中的大部分涌入勞動力市場,但由于崗位供求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有的知名電競公司的一個崗位曾收到2000份簡歷,最終只錄取到一個符合條件的人。
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在需求中加速變化。而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市場消費要求的提高,未來將在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催生更多新興職業。特別是考慮到超級專業化導致的行業細分與平臺經濟等綜合因素,會使新興職業有著不同于過去的職業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如何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人社部等三部門公布第二批16個新職業之后,教育部公布了上一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72個。在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熱門專業為人工智能。首批13個新職業領域,人工智能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