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加

生活在唐宋時期的人們,做一個消費者還是很有保障的。那時經濟社會發達,市場活躍,商品豐富,人們盡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唐代對市場的設置有較嚴格的規定,一般要在縣治以上的地方才允許設置,《唐會要》載:“景龍元年十一月敕: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關于市的機構設置,唐懿宗大中五年八月《州縣職員令》有明確的規定:“大都督府市令一人,掌市內交易,禁察非偽,通判市事;丞一人,掌判事;佐一人,史一人,師三人。”在同月的敕中還規定:“中縣戶滿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須置,舊來交易系者,聽依三千戶法置。仍申省諸縣在州郭下并置市官。”可見,唐朝對市場的設置有比較嚴格的限制,不會輕易設置,也是為了便于規范管理。
在京城長安,為滿足人們購物消費需求,專門劃分商業區,設置官員管理市場交易。市內店鋪毗連,商賈眾多,貿易極為繁盛,物資極大豐富,東西隨便買賣。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長安市場上的商品大致可分為20多個種類。從衣食住行到文化衛生、娛樂享受、喪葬用品,種類繁多的商品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要,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為了維護市場秩序,唐政府對長安市場實行嚴格的管理,在太府寺之下,在東、西市中分別設立了市局與平準局等市場管理機構。市局又稱市蜀,設市令一人,市丞四人,負責管理市場交易,“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偽輕重”。
唐政府注重完善法律規定,確保讓老百姓放心消費。為此,他們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在《唐律疏議》和管理市場的法令《關市令》中都有對市場交易方面的明確規定。
市場管理事無巨細,人們最關心的莫過缺斤短兩了,唐代也是如此,《關市令》規定:“諸以偽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就是說,假冒偽劣的沒收歸公,缺斤短兩的,或補齊或退貨。杜絕缺斤短兩還要管好度量器具,《關市令》中規定要定期對度量衡器進行年檢,規定明確且詳細,每年八月份進行年檢,年檢后蓋印方可使用,并且明確了責任部門。
對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唐律疏議》中規定:假有一牛,直上絹五匹,毀食人物,平直上絹兩匹,其物主登時傷殺,死牛出賣直絹三匹,計減二匹。對于變質食品,《唐律疏議》規定,一旦食物變質,商家必須銷毀,如因出售變質食品造成顧客傷害的,商家將受到“徒一年”刑罰,如致人死亡的,會被處以死刑。可見,唐代銷售有害食品,處罰是相當嚴厲的。
到了宋代,經濟空前繁榮,市場商品豐富,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和購物消費需求。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描繪了東京(即今開封)的繁華畫面,并以大量筆墨寫到飲食業的繁榮。除了專門的酒樓、食店(風味飯店)、肉行、餅店、魚行之外,還有許多流動商販,這些小商販的產品包括點心、干果、下酒菜、新鮮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種。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里,也提到了南宋京城臨安的市場繁榮情況:臨安市場設有米市、肉市、菜市、鮮魚行、魚行、南豬行、北豬行、蟹行、青果團、柑子團、鲞團等店鋪和攤位,極大地活躍了臨安的市場,給百姓提供豐富全面的商品采購條件。
為了保證消費者權益,讓大家放心消費,宋政府也是加強了市場的管理和監督。他們創新了管理方法,成立行業協會,來對商品質量負責,以加強對食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
宋政府的做法是:讓各類商人組成行會,并按行業登記在冊,否則就不能從事該行業的經營。商品的質量也由各個行會把關,行會首領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充當本行會成員的擔保人。據《都城紀勝·諸行》載:“市肆謂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為行,雖醫亦有職。醫克擇之差,占則與市肆當行同也。內亦有不當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飯行是也。”就是說,由政府管控成立的各個行會,對生產經營的商品質量進行把關,行會的首領作為擔保人,負責評定物價和監察不法。消費者如果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可以到行會進行投訴,在行會內就可以得到處理。
為防止造假藥,冒充官藥出售,宋代由政府管理的惠民局和和劑局,專門負責制藥,凡是由他們出產的藥品,都要蓋上“藥局印記”和“和劑局記”的專用印章,以表明這是正品。宋代還規定,有人制造假藥,偽造處方和官印的,要嚴辦。據南宋詩人劉克莊的《后村集》記載:“惠民五局以偽藥給賣,詔監官管淇、陶大章、閭丘椅各鐫一官,藩師文展,磨勘二年。”這個記載是說,作為官方制藥機構,制售假劣藥,負責人會降職處理,或給予延遲兩年晉職的處分。
正是有了這些完善的市場設置和管理制度,才使得唐宋時期的市場管理比較規范,假冒偽劣雖有發生,但能夠得到及時的打擊和處理。所以,市場秩序比較好,百姓盡可以放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