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在制作《端腦》時,有一家影視公司曾想高價從留白影視手上購買IP,留白拒絕了。雖然《端腦》最終給公司帶來的利潤不高,但對于這個決定,徐康并不后悔。
“我們想做一家好的制作公司,在第一階段必須先有作品出來,哪怕不是重量級作品。我們需要通過一個個項目,把團隊體系和我們對于好內容的態度、意愿磨合出來。”留白影視創始人徐康對《綜藝報》說。
經過《親愛的,公主病》《端腦》等項目錘煉后,留白影視懷揣著對精品內容的野心拿下了《長安十二時辰》IP。“拿下這個IP的決心,緣于我們對項目的渴望,尤其是這種S級大劇。”在徐康看來,優質項目帶來的價值是滾動的,就像《長安十二時辰》之后,留白影視可以沿用這種理念產出《風起洛陽》《汴京》。
“做一家偉大的內容制作公司”——這是留白的終極理想。六年前企業初創時,徐康在跟創投人談及公司發展愿景時表示,希望留白最終能成為一家擁有幾千名員工的大企業。這是基于徐康對于影視制作產業未來的判斷——國內必將出現類似于好萊塢“六大”那樣的內容巨頭,而在資源深度整合、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的大背景下,影視公司的競爭接下來考驗的是運營效率。
多元化內容布局
從青春偶像劇《親愛的,公主病》《親愛的,王子大人》到漫改科幻劇《端腦》,從古裝歷史大劇《長安十二時辰》到少年武俠劇《天醒之路》——縱觀留白影視的作品,類型、題材、風格都很多元化。
徐康介紹,公司題材分類清晰,主要有三條產品線:一是質感古裝大劇。此類作品市場上并不多見,相應的機會多,但制作難度也很大,需要極強的工業化制作水準做支撐。如《長安十二時辰》項目涉及幾百個工種,上千人的團隊配合。最近愛奇藝悅享會在上海舉行,公布了留白影視與愛奇藝兩個合作項目《風起洛陽》和《汴京》。二者均是與馬伯庸的定制合作,將延續《長安十二時辰》的制作水準,內容上還會尋求更多創新。
二是現實題材作品。留白影視與公安部合作的刑偵題材劇《刑警之海外行動》今年已經殺青,有望年底與觀眾見面。徐康透露,《海外行動》將面向臺網發行,故事不僅僅聚焦懸疑和刑偵的過程,會有更多社會觀照。留白影視與中央政法委合作的掃黑題材大劇《掃黑》也正在籌備中。該劇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徐康希望風格上能接近馬丁·斯科塞斯的經典作品《愛爾蘭人》。此外,在現實題材這個大類上,留白影視未來還將開發更多職場劇和家庭倫理劇。
三是戀愛甜寵劇。徐康透露,留白影視有一支制作團隊專攻這一類型,此前已經開發了《親愛的,公主病》《親愛的,王子大人》等劇。根據丁墨原著改編,集合懸疑、科幻、愛情等多重元素于一體的《烏云遇皎月》將在今年開機。此外,《良言寫意》《內在美》等項目均在籌備中。
“對于留白的影視作品規劃,我們不會垂直于某一單一類型,尤其是在每年產能陸續加大的情況下,我們希望留白的作品類型能夠更加豐富。”
在具體項目的選擇上,徐康介紹,主要有兩個核心的考量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制作團隊的創作意愿,包括制片人、編劇、導演在內的所有主創,有多么熱愛這個項目。“我不會按著制片人的頭說,公司要做這個項目,甭管怎樣必須得做。我希望主創團隊對項目是有愛的。一個作品成功與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如果主創都沒有意愿和創作熱情,那基本上成功不了。”
第二是商業維度。留白影視的所有項目在開機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發行。此外,公司注重項目定位和預算投入的匹配度,這是留白多年項目經驗的積累。拿大預算做一個垂直品類的項目,不僅對播出平臺不負責任,也無助于提升制片公司的項目操盤能力。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稟賦,要清楚公司的相對優勢,而非盲目跟風市場。項目選擇也是如此,如果總是跟在別人身后,去做一個已經被證明了的東西,我覺得這是行不通的。”徐康說。
投資人視野下的內容公司運營
毛利率、市場均值、運營效率——在采訪過程中,徐康經常會蹦出這些詞匯。而在記者以往的采訪經驗中,很少有影視企業高層用這些詞兒闡述自己的公司和項目。這跟徐康的職業背景有關。在創辦留白之前,他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從事文娛行業投資多年。徐康自嘲,聊起劇本沒那么大興趣,但對于影視產業的發展和企業運營,他有著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
資本退潮,有人形容近兩年的影視市場寒冬已至。對于制作公司來說,利潤的下降更是切膚之痛。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各大視頻網站都大力壓低版權價格。“平臺的集中化程度在提升,在他們對于自身的內容規劃越來越清晰時,也會反向推動CP公司(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的生產機制越來越合理。”在徐康看來,這是資源再次合理分配的一個過程,CP公司和平臺的生態體系越來越成熟,在此體系下,留白影視站位和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前幾年影視行業的利潤率太高了,有時候一部作品就可以讓一家公司舒舒服服地活兩年,但現在大家必須重新審視、思考自己的經營模式。”徐康認為,一部劇的毛利率應該高于制造業,因為相對而言,規模化生產沒那么容易,企業承擔的風險更大,產品的附加值也就更高。但影視行業的利潤率也無法達到互聯網行業水平。影視業無法像互聯網行業一樣,實現規模化生產后,邊際成本不會再提升,所有上漲的收入都能成為利潤。
觀眾看劇,可能看的是情懷、故事、人生;但對于制片公司和播出平臺而言,一部劇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生意,講究的是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徐康認為,當市場的整體水位都在下降,影視項目的預算和利潤都沒有原先那么高時,比拼的就是公司的運營效率。“比如說,當市場均值是65分時,如果你能保證75分并實現規模化生產,那么產品就產出了很大價值。”
“同樣的資金,如果別人一年半時間全耗在1個項目上,而你能用在1.5個項目上,這筆資金回報率會相差很多。一個項目的得失可能并不明顯,但時間一長,公司層面運營的好壞會越來越明顯。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一些小型公司可能漸漸就撐不住了,這就是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徐康進一步解釋。
就像好萊塢的大制片公司,一年可以生產幾十部電影,有爆款,也有市場反響一般的作品,但不會因為一部作品的成敗,極大影響到公司發展。“利潤率降低,但規模擴大,公司的風險也就小了。國內慢慢也會過渡到這樣一種形式。一部作品或者一個演員的問題導致公司倒閉,這樣的可能性會越來越低。”
用體系保證運營效率
如何保證運營效率,在徐康看來,需要一套嚴密的運營體系,這套體系會在項目的點點滴滴中體現出來。
留白內部采取了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公司只有3個層級,管理層之下便是12個部門長,整體溝通非常直接。12個部門包括制片中心、IP部門、項目研發部、營銷中心等。制片中心包含4個制片組,采取了inhouse的管理模式,類似于制片人工作室。
留白影視內部有自有IP/劇本池,制片人可以從中認領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也可以自己發起項目。譬如,制片人看中了哪些IP,公司有專門的版權采購部門負責采購。只要劇本/IP通過了公司的審核機制,制片人便可以繼續開發該項目。
在中后臺,無論是采訪、宣傳,還是發行,都有公司的力量支持。“這個體系的作用在于揚長避短,公司可以幫助制作人解決或補足他/她相對短板的部分,在制作時發揮他們的優勢。比如說,他們不太需要考慮資金從哪兒來,宣發怎么辦,可以更專注于項目制作。”徐康解釋道。
目前,留白4個制片工作室一年可以同時制作5—6個項目,對于一些合作緊密的制作公司,留白有時候也會參投或是合作開發項目。“總體而言,公司一年的生產體量還是挺大的,我們希望能在規模和質量之間達成平衡。”
在團隊建設上,“每個人都有自我提升的臺階。我們不會盲目追求一些大導演、大制片人,抑或是收購成熟的子公司或工作室。我們有合作得非常好的導演、編劇和制片人。如果有機會,我們也非常愿意參股、參投他們的公司和項目。但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這個體系是可以磨合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1+1大于2的效果。”
徐康希望留白能打造出人才梯隊,其中有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悍的“六年級生”,也有正在成長中的“一二三四五年級生”。當“六年級生”繼續向上提升時,四五年級生可以及時跟上,這樣才稱之為一個體系。
目前,留白員工已近百人。徐康透露,今年公司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張,員工可能會增加到150人左右。產品部門將增加一條動畫產品線,與此同時,編審、策劃等中后臺管理系統,也需要更多的人員加入,支持制片部門的項目制作。
徐康表示,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包括留白自身,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推倒重來的過程,或早或晚,或激烈或緩和,終將到來。一旦經營效率提升,企業也將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