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5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宣布推出總涉及金額20萬億盧比(約26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他表示,要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機遇推行大膽改革,讓印度成為“自力更生”(Atmanirbhar)的經濟強國。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印度為何重提“自力更生”概念,其又能否以此為契機推動深度經濟改革、破除經濟治理困境?
在有關表態中,莫迪表示,“自力更生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更為開放,是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轉而使印度為世界經濟增加新的供給”。可以看出,“自力更生”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鼓勵本土化生產和采購。另一方面,增加印度制造業出口和全球供應鏈占比。莫迪政府此時強調“自力更生”源于以下幾點:
首先,印度面臨經濟困境前所未有,亟需推動國內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為控制疫情,印度已經“封國”數十天,令疫情前增速已放緩的經濟雪上加霜。印度《經濟時報》稱,“封國”期間印度70%左右的經濟活動陷入停滯,失業率由3月的8.7%攀升至23%以上。世界銀行預計印度2020~2021財年經濟增速僅為-3.2%,國際評級機構穆迪預計增速-4%。在全球經濟下行和外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印度試圖通過充分利用國內需求,推動國內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其次,疫情暴露印度多行業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令其設法降低對華依賴。根據印度商務部統計,2019年,印度從中國進口683.7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占其總進口額的14%,超過70%的原料藥、25%左右的汽車零部件、50%左右的耐用消費品零部件和大量電子產品及組件來自中國,成衣制造業也與中國關系密切。此前中國工廠因抗疫停工,導致印相關產業受到沖擊。聯合國3月初報告稱,印度是受中國生產放緩影響最大的15個國家之一,受影響貿易額約為3.48%。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口罩、呼吸機、藥品等醫療物資制造業重要性凸顯,更令印度意識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因此,印度一方面尋求進口來源多元化等舉措降低對華依賴,另一方面試圖通過設置高關稅倒逼企業在印度設廠生產,打造全產業鏈。
再次,印度還希望通過“自力更生”推進“印度制造”。因難以創造充足就業,印度以服務業為龍頭的經濟發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為創造就業、培育新增長點,莫迪就任伊始即提出“印度制造”,但到目前為止進展有限。面對疫情沖擊,印政府希望續推“印度制造”,促就業、保民生,提高經濟社會抗風險能力。印度將中美經貿摩擦視為重要機遇,希望借機吸引自華遷出企業赴印投資。印政府初步確定約46萬公頃土地用于承接自華遷出企業,還通過駐外使領館密切接觸上千家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
最后,“自力更生”的提出還反映了印國內保守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的上升。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印度國內保守主義勢力話語權增強。莫迪成功連任后的經濟政策就已更加強調市場保護和發展本土經濟。“自力更生”的提出更是印社會經濟排外和保守主義情緒持續攀升的產物。
莫迪稱,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實現“自力更生”,將圍繞土地、勞動力、資金和法律等方面進行改革。印政府已宣布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涉及農業、國防、煤炭、宇航等多個領域。

在因新冠疫情長時期“封國”后,自2020年6月8日起,印度開始逐步放松管制。圖為6月9日,印度北方邦諾伊達的一座商場外,民眾正在等待測量體溫。
農業方面,印政府宣布將制定新法律,通過消除邦間貿易壁壘和提供電子交易平臺擴大農民出售農產品時的自由選擇權,并引入新的合同農業模式。印度還將修訂1955年的《基本商品法》,放松對谷物、食用油、油料、豆類、洋蔥和馬鈴薯等的價格管制。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宣布將成立1萬億盧比基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提高農業生產力。
國防工業方面,擬對印度兵工廠系統進行集團化、公司化改制。為吸引外資進入,將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國防領域的自動審批持股比例由49%上升到74%。為促進本土生產,擬設置國防領域禁止進口產品目錄。
改革內容還包括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西塔拉曼表示將向私營企業開放所有行業,政府將定義“戰略行業”并在這些行業保留至少一家、不超過四家國有企業。向私營部門開放礦產、宇航及配電等領域投資機會,允許私營部門參與商業采礦,并通過收益分享機制引入競爭。政府還將拍賣另外六個機場,以推動印度成為全球飛機維護和維修中心。
部分邦,如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已經暫時放松勞動法管制,企業可以采取更靈活的雇傭制度,工人工作時長限制也從8小時增至12小時。此外,為響應莫迪“自力更生”號召,印度工業聯合會發布數據,清點各行業對華依賴程度,以確定產業發展目標。
印度政府雖提出“自力更生”并出臺配套政策,但在財政赤字高企、疫情前景不明情況下,相關政策或許難以有效緩解印度經濟治理困境。
一是經濟刺激計劃中財政刺激有限。莫迪強調20萬億盧比經濟救助計劃是實現“自力更生”重要一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政府宣布的“20萬億盧比”不僅包括此前宣布的財政刺激政策,還包括央行貨幣政策,實際財政支持有限,難以解決經濟燃眉之急。不充分的財政救助可能導致稅收減少和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造成惡性循環。隨著經濟持續放緩,以及隨之惡化的政府財政狀況,如何保證資源投入成為建立“自力更生”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是印度制造業發展長期面臨的投資障礙并未得到有效解決。一方面,土地及勞動法等相關改革受到印度國內保守勢力阻撓。印部分邦放松勞工法管制多為暫時性,已引發國內保守勢力反對。印度人民黨母體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RSS)下屬組織公開抗議北方邦放寬勞動法。另一方面,印人黨或缺乏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印人黨通過“印度教特性”意識形態、對巴示強和抗擊疫情積累政治資本,疫情暴發更是為低增長提供“合理性”,或進一步減少其推行結構性經濟改革的動力。6月初,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印度主權信用評級并對印經濟改革不力表示失望。
三是印難以承受降低對外依賴經濟成本。一方面,大量企業處境艱難,在破產邊緣掙扎,對資金和降低成本訴求較高,無法承受降低對華依賴的經濟成本。全供應鏈建設雖然意義重大,如缺乏經濟效益也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受“封國”影響,印國內生產能力下降,民眾生活難以離開進口產品。
莫迪提出的“自力更生”雖是印人黨政治意志的投射,但仍面臨許多質疑。反對黨和部分印媒認為,這和“印度制造”一樣,是莫迪難以實現的口號。從內容上看,已推出的“自力更生”及相關政策力度有限,難解經濟燃眉之急。現今,蝗災、高溫疊加新冠疫情,令印度國家治理難度上升。隨著經濟形勢愈發嚴峻,政府能否進一步推進深度經濟改革猶未可知。如不能破除制造業發展障礙,僅由產業保護政策支持的“自力更生”恐將持續面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