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漸趨穩定,復工、復產成為主旋律。大部分城市逐漸走出疫情陰影,迎來新的發展和機遇。如何將疫情危機轉化為發展時機是今后一段時間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在疫情漸趨穩定的當下,重啟經濟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疫情的壓力下,在復工、復產的號角中,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逐步走向成熟。
電子商務經濟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響應國家相關防控政策,足不出戶,“宅”在家中的消費者日常消費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當疫情逐漸穩定之后,經濟恢復期也少不了電子商務的身影。網絡直播帶貨、“網購節”等電子商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回暖。其中,農產品直播帶貨的形式逐步成熟,在社會消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直播帶貨遇到農產品
提起直播帶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印象中的直播帶貨是通過“網紅”的影響力進行產品銷售,而近段時間被媒體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農產品直播帶貨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已經成為不少企業復工、復產的重要方式,也讓各行各業看到了疫情下的發展新機遇。
據了解,湖北省幾十位市長、縣長集體營銷湖北優質農副產品,上演了長達14小時的馬拉松式直播帶貨。有數據顯示,拼多多平臺“市長縣長直播間”全網累計觀看超1.5億人次。在“市縣長請您品春茶”活動中,11位湖北省的市縣長為春茶代言,直播平臺總觀看量超442.9萬人次,當天直播間農產品成交122.08萬元。與此同時,各大電商平臺也紛紛開通湖北頻道、湖北館等板塊,讓消費者“一鍵直達”湖北產品銷售專區。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出產的荔枝因其果大肉厚、口味清甜深受消費者喜愛。據了解,目前陵水縣荔枝種植面積達2.69萬畝,每年產值高達8億元以上。疫情期間,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陵水縣縣長李鋒聯合“網紅”開展直播帶貨。直播過程中,李鋒與網友互動宣傳推介“陵水荔枝”的同時,還不忘為網友爭取福利。開播不到半小時,觀眾總數近16萬人,實現銷售額超16萬元。推出的話題“海南水果來了”,視頻播放觀看次數已超7270萬次,其中荔枝產品的觀看次數為379.8萬次。
山東省海陽市副市長發起“博士市長助力農產品”直播,視頻播放量突破200萬。
貴州省余慶縣茶企、茶農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網友和客商展示茶葉的采摘、生產等環節,助推山區茶葉銷售,助力當地茶葉產業恢復、發展。
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依托電商服務平臺,建成9個鄉鎮(區)扶貧直播間,形成“村村有網紅、鄉鄉有特產、縣鄉有直播”的扶貧長效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脫貧攻堅,通過網絡平臺對當地小米、靈芝、柳編等農特產品進行推銷。截至4月底,廣宗縣電商平臺帶動農特產品銷售40余萬單共1000余萬元。
4月19日,2020茂名荔枝線上直播預售活動開幕,此次活動通過“市長帶你看荔枝”“網紅地頭直播看產品”“產地直供直采、銷區訂單供應”“線上體驗+交易”等云直播、云發布、云簽約、云互動、云消費、云旅游模式,形成了更加緊密的購銷關系和長效產銷對接機制?;顒赢斕?,廣東省茂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崔劍、茂南區人民政府區長廖述毅、電白區人民政府區長譚劍鋒、高州市人民政府市長朱春保、信宜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土瑞、化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鄧澤友出鏡直播,組成“1+5”超強矩陣為茂名荔枝代言宣傳。直播期間,設在高州市、茂南區、電白區、化州市、信宜市等地的分會場先后與主會場連線,通過視頻鏡頭,向網友們展示茂名荔枝種產銷全產業鏈。當天觀看量達到1.1億人次,點贊數達到491萬人次。
當直播帶貨遇到農產品,折射出的不僅是消費渠道、消費需求的升級,更是電子商務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好,這在經濟恢復期顯得尤為重要。在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同時,也對當下復工、復產、復市起到了推動作用。
電子商務經濟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
農產品直播帶貨雖然只是電子商務經濟的一個縮影,但恰恰反映出電子商務經濟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4月25日在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司長蔡裕東表示,疫情期間,電子商務確實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對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商務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部門協同、政企聯動,充分發揮了電商的優勢,促進了消費的回補和潛力的釋放。積極地推動企業的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密切同各家電商企業聯系,及時協調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
商務部會同國家郵政局深入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的協同發展,指導國家電子商務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開展了1.2萬次以上的專業培訓。根據商務大數據對350萬家平臺內商戶的統計,現在復工率已近90%。另一方面,積極想辦法活躍消費市場,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一系列網絡促銷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網絡零售規模和去年基本持平,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加了5.9%,這說明網絡零售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有進一步提升。
商務部、工信部、國家郵政局、中國消費者協會舉辦的“雙品網購節”4月28日正式開幕,持續到5月10日。參加這次活動的平臺及企業超過109家,除了綜合電商,垂直電商、服務類電商都積極參與,努力把質優、物美的商品和服務推送給廣大消費者。這里有“小而美”的網絡品牌,也有中華老字號,以及“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還有優質的家電產品、節能環保的產品,各個商家還進行大力促銷以及各種優惠活動,實實在在地給消費者實惠和讓利。這次活動中還有餐飲、旅游類電商積極參加,讓這些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商戶也能夠盡快恢復元氣。
“五一”消費凸顯新變化
5月8日在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五一”假期是傳統消費旺季,今年“五一”是我國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后的首個小長假。商務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早謀劃、早安排、早行動,指導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統籌推進促消費工作,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五一”期間,全國市場活躍人氣明顯回升,消費加快復蘇。據商務部監測,5月1日至5日,重點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清明假期增長32.1%,呈現加速回升態勢。王炳南表示,“五一”消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市場人氣顯著回升,各地商務部門和商貿流通企業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通過舉辦購物節、發放消費券、開展讓利促銷等多種舉措,努力集聚市場人氣。上海舉辦“五五購物節”,“五一”期間重點監測商圈客流環比增長68.5%;線上消費大幅增長,疫情催生壯大了生鮮電商、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線上新型消費,“五一”假期線上消費熱度不減,銷售進一步加快。全國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6.3%,一些大型電商同比超過40%,“雙品網購節”實現銷售額超過580億元;服務消費穩步回暖,住宿、餐飲等生活服務行業加快復商復市,市場銷售進一步回升。據有關機構監測,“五一”期間,全國餐飲、住宿行業消費復蘇指數比今年清明假期分別提升18和15個百分點,消費規模已恢復至去年同期70%左右,比今年清明假期提升約20個百分點;市場供應貨足價穩,據商務部監測,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總體充足,品種豐富,價格穩中有落。百家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糧食、食用油批發價格比節前一周分別下降0.2%和0.1%。豬肉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下降1.3%,比2月中旬高點下降15.6%。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下降2.8%??傮w來看,“五一”消費市場從疫情沖擊中快速復蘇,體現了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五一”期間,消費市場總體呈現快速回升的態勢,在電商領域的消費表現得更加突出。
從商務部大數據監測來看,“五一”期間全國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6.3%,為緩解疫情影響、促進消費回暖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商領域在消費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最顯而易見的是市場銷售快速增長,各大電商平臺推出了形式多樣的優惠促銷活動,疊加各地發放的惠民消費券,舉辦專題促銷等舉措,銷售普遍快速增長,部分平臺銷售增速超過40%。消費升級趨勢非常明顯。綠色、智能、健康類商品銷售紅火,特色品牌商品受到熱捧,一些平臺也與中華老字號商家聯合起來打造專供商品,銷售增長達到3倍左右。
另外,直播帶貨同樣是“五一”熱點。王炳南表示,“五一”期間,電商直播場次和直播商品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倍和4.7倍。北京、上海等地推出了“老字號”直播專場,開展云逛吃、云探店等活動,擴大老字號品牌影響力,以促進市場銷售快速回升?!半p品網購節”期間,僅一個直播間就促成交易達到60萬單的生意,銷售額實現1.4億元。
消費券——市場恢復元氣的重要一環
“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的形式是這次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地方進行的積極探索?!蓖醣媳硎荆龊孟乱徊酱龠M消費工作,也是商務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商務部指導各地商務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礎上,組織了“五一”促進消費活動,激發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積極性,以有力的促進消費措施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積極搭建促消費平臺,開展購物節、電商節等打折促銷活動,有些地方發放了消費券、折扣券,在“五一”期間,全國各地開展了上千場次消費促進活動。據初步統計,在疫情發生以來,有28個省市、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達到190多億元,這些促進消費措施取得明顯效果,實現了聚焦人氣、增強信心、提振消費的目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拉動消費增長,有效提高了受疫情影響的消費信心,促進人氣回升、市場回暖,增強消費動力。促進消費活動對拉動消費增長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些地區面向困難家庭和低收入群體,定向發放消費券,讓消費者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三是幫扶了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發展。這些促進消費活動重點針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餐飲、零售等行業,為這些企業帶來了明顯的客流量,增加了實際收入,對穩定企業和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發展需重視人才培養與市場規范
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在疫情期間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對于未來發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規范市場行為,培養專業人才是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五一”小長假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五一”小長假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網絡購物、旅游、網絡游戲、消費券等領域。直播帶貨火爆,但品控、售后、發貨問題屢增不減。中國消費者協會利用互聯網輿情監測系統,對4月30日至5月5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類情況進行了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數據顯示,4月30日至5月5日監測期內,共收集“五一”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3307913條,日均信息量55萬余條。監測期間,“消費維權”信息表現為首尾偏高、中間偏低態勢。
由此可見,雖然網絡直播帶貨給消費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市場秩序亟待規范,這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多方努力。
另一方面,專業人才培養同樣需要重視,這對市場有序發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據了解,部分高職院校開始組建電商直播學院并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學生集體開播為地方農產品帶貨,加大對直播帶貨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緊跟就業形勢以及市場變化培養電商直播人才,一方面可以彌補行業人才缺口,促進學生就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決消費者信任度不夠、主播不熟悉農產品特性等常見問題,從而使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逐漸完善,市場秩序也將日益規范。
如今,電子商務經濟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電商已經成為其難以割舍的一部分。由此不難看出,未來電商發展的巨大潛力以及龐大的受眾群體。如何把握這一機遇,用好這把“利器”,還需不斷探索。經濟形態多種多樣、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新的經濟形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以網絡直播銷售農產品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這段特殊時期,實體經濟受到一定沖擊,銷售渠道轉到線上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方式,既以另一種形式滿足了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又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恢復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