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愛三個月,閨蜜分手了,剛堆起的濃情蜜意,驟然成了前塵往事。提出分手的是閨蜜,滿腹委屈的也是她:“情緒不合拍,不如揮劍斬情緣。再陷下去,怕真要傷筋動骨了!”
年過三十未嫁,并非閨蜜不夠優秀,而是每一次都情深緣淺,到了緊要關頭便猶豫不決。我們這些旁觀者只能干著急:愛到深處不就是緣了嗎?怎么就會差那一點呢?可還真就差那么一點:上一次因步調不一致,一場旅行成了劫數;上上次因未來規劃不一致,沒影兒的娃成了攔路虎;這次倒好,一句“情緒不合拍”成了殺死愛情的利刃。
故事之所以總會變成事故,是因為閨蜜擔心不被愛,擔心對方不是那個對的人。說白了,閨蜜缺乏信心,她害怕去愛,害怕在沒有保證的條件下奉獻自己。愛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行為,沒有信心便難以真正放開手腳去愛。
我們常談的愛,多是指“被愛”,不管是情侶之愛、手足之愛,還是母子之愛,說起來都是一種賞心悅目、心情愉悅的感受。所以,人們都在不遺余力地鍛造自己,讓自己更優秀、更漂亮、更有魅力,以便更吸引人。其實,這種愛的意識不過是將自己當作商品,建立在交換或推銷的目的之上的,自然也是不長久、不可靠的。
那么,愛是什么?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給出了很好的解釋:“真正的愛意味著生產愛的能力,它蘊含著愛護、尊重、責任和了解。”自然,情感是需要生產的,這不僅要求有愛對方的欲望、勇氣和信念,還要求摒棄“自戀”“自私”的情結。
愛上才氣如虹的林徽因,是金岳霖一生的“劫數”,他卻甘之如飴,不僅仍為梁家沙龍座上常客,而且胸懷坦蕩與其毗鄰而居。雖愛慕之意無以復加,但敬重之心不減分毫。與梁氏夫婦交往一世,金、林之間并無半點污濁流言。臨終之際,他呢喃自語:“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愿意說,也不愿意有這種話。”愛她便成全她一世清名,自守孤獨卻不孤苦,這種忘我又自洽的給予,讓林徽因對他敬重一生。
想想最近扯不斷“瓜秧”的娛樂圈,不禁莞爾。愛中摻雜了太多的利益、懷疑和不尊重,沒有生產愛的能力又進退失據,怎么能擁有幸福?天下男女當如養蜂人,與其悲嘆,不如停下腳步,給自己一個釀蜜期,先學會生產愛,再慢品一生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