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依

周末,我和閨蜜約好兩家一起去郊外春游。閨蜜的兒子和我兒子差不多大,正是最淘氣的年齡。一路上,兩個小家伙就沒停止過打鬧。閨蜜既要管兒子,又要和我一起準備野餐,忙得精疲力竭,不但沒好好享受郊游的樂趣,反而一肚子的怨氣。她說自己的老公就是個甩手掌柜,從來都不管兒子,他們家就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兒子的大事小情都是她一個人在操心。她說她特羨慕我有個又體貼又能干的老公,可以幫著一起照顧兒子,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看她憤憤不平的樣子,我不禁啞然失笑。大家或許沒有思考過,男人們其實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到底該如何做一名合格盡職的爸爸,他們未必清楚。而做妻子的,就應該學會適時地引導,讓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激發他們做爸爸的熱情。沒有哪個爸爸不愛自己的孩子,只要方法對了,我相信每一個爸爸都可以成為一名盡職盡責的好爸爸。
剛生兒子那會兒,我感覺特別累。因為我和老公老家都是外地的,雙方父母在老家各自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要幫著帶,所以到我們生孩子的時候,沒人能過來搭把手。
我們也想過請月嫂,可是昂貴的費用又讓我們望而卻步。最后,我咬咬牙下了決定:再苦再累,我自己帶孩子。就這樣,我和老公明確了分工,他上班掙錢,我在家帶孩子、做家務。但是說說容易,真正落到實處,我才發現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做家務也許還能偷偷懶,可帶孩子卻是一點也馬虎不得。他一會兒餓了,一會兒尿了,一會兒又莫名其妙地哭了,只要他一哭一鬧,我就得把他抱起來。就這么個小東西,把我指揮得團團轉,一天下來,累得連話都不想說。
我在家這么辛苦,老公卻不能體會。他每天到家就吃飯,到點就睡。即使兒子半夜再吵,他也照樣呼嚕打得震天響,一點兒也不為所動。一段日子后,我受不了了。憑什么我在家天天忙得暈頭轉向,而老公卻可以怡然自得?
積怨終于在一個臨界點爆發了。那天,我趁著兒子睡了,正在廚房收拾碗筷。忽然聽到兒子大聲哭鬧,我趕緊跑出來一看,原來孩子腹瀉了。我趕緊讓老公幫我拿個盆來給兒子洗洗。老公依言去了。等到他回來時,手里就拿了個盆,毛巾也沒拿。我心里的怒火一下就大了,可老公比我更委屈:“不是你讓我拿盆的嗎?”聯想到他平時的表現,我更是氣憤不已。那晚我們大吵了一架,他覺得我不可理喻,我則覺得他根本沒有責任心。
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好幾次,我和老公的關系越鬧越僵。直到又一次爭吵后,看著老公摔門而去的背影,我忽然醒悟過來,自己的態度是不是真的有問題?老公天天上班,我的辛苦他不能感同身受,如果好好和他溝通,讓他體會一下我的處境,也許他會改變。
第二天老公下班回家,見到的是我溫柔的笑臉。而放在平時,忙碌了一天,我一準是一臉黑線。難得見我態度這樣好,老公詫異的同時,也不由得對我溫柔了許多。
晚上,我正睡得迷迷糊糊,忽然聽到兒子哭鬧起來,我知道他是餓了,每天這個點他準要求“加餐”。我輕輕推醒了老公,輕聲細語地對他說:“白天兒子鬧了整整一天,我實在累極了,你幫我去給兒子沖下奶粉吧。”雖然老公睡眼惺忪,但聽完后還是乖乖地起床,去給兒子沖奶粉、喂奶。
我這樣“示弱”了幾次請老公幫忙,老公也終于嘗到了帶孩子的辛苦滋味。他的態度轉變了許多,后來漸漸學會了主動幫我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看他有模有樣地給兒子喂奶、洗尿布,我心里暗暗高興。其實,男人不是不肯照顧孩子,只是他們總以為妻子可以搞定一切。那么做媽媽的就不妨示示弱,讓他們明白妻子也不是萬能的,她們需要爸爸一起全力配合。
對老公的進步,我總是及時地予以表揚。比如:“老公,你真棒!尿布洗得這么干凈。”“老公,你真聰明,這喂奶手勢簡直是無師自通啊!”可別小看了這些“甜言蜜語”,其實每個男人的身體里都住著一個小孩子,他們喜歡被贊美、被鼓勵。每次被我表揚,老公總是嘿嘿一樂,然后,我就發現,下一次他會表現得更賣力。
當然,我這么說也并非完全吹捧,事實證明,因為性別不同,男人身上確實也具備了很多獨特的優勢。比如,膽子更大,更敢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新事物;更富有創新精神;體力更強……
兒子從小體質不太好,經常傷風感冒,去醫院成了家常便飯。我覺得老這樣不行,待兒子上小學后,就鼓勵老公領著兒子出去跑步、踢球,鍛煉身體。有時候我知道老公也想偷懶,我就給他發粒“糖片”:“老公,你不愧是學校田徑隊的。兒子說跟著你跑一點都不累,你教他的那些呼吸方法和跑步技巧特別管用。”被我這樣一夸,老公特別得意:“那是,要不是我那時為了考大學主動放棄了訓練,說不定我現在也是個專業運動員呢。”我連聲附和:“要是兒子將來也能像你一樣文武雙全那就好了。”“那還用說?有我指導,我兒子將來肯定行。”老公信心滿滿,早把剛才想要偷懶的念頭拋到了九霄云外,對著兒子臥室喊:“兒子,走!跑步去嘍!”看著他們爺倆穿著親子運動服套裝,同步走出家門,我偷偷地樂了。
在老公的帶領下,兒子漸漸喜歡上了體育運動,體質也明顯地比以前改善了,生病的頻率明顯低了下來。我不由得又對老公開啟了表揚模式:“老公,多虧了你,咱們兒子的身體越來越棒了!”老公嘴上說“少來,這都是你讓我帶娃的圈套”,眼卻笑瞇了起來。咳,被他發現了又怎么樣,反正這一次我說的都是心里話。
雖然老公在帶娃過程中為我分擔了不少,但總的來說平時陪伴兒子的主力軍還是我。老公工作比較忙,應酬也比較多,所以照顧兒子的重擔大多落在了我的身上。
我理解老公的辛苦和不容易,但是,作為媽媽,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務,又要帶娃,更不容易。為了讓老公更好地理解我作為一個媽媽的不容易,我向老公提出每個月設一天“親子日”。就是那一天由老公帶兒子,而我,可以輕松享受一天不帶娃的日子。
開始,老公興致勃勃。第一個親子日,他帶兒子去了迪士尼樂園玩。本來計劃得非常好,要玩加勒比海盜和巴斯光年星際營救,晚上還要去吃燒烤……可剛到傍晚,父子兩個就回來了,兒子嘟著嘴,滿臉的不高興,老公嘴里一直嘟囔著“累死了,累死了”。
原來,迪士尼樂園的客流量完全超出了老公的想象,到哪里都要排隊。偏偏兒子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嚷著要喝水,一會兒又說肚子餓了。為了安頓他,老公忙得焦頭爛額。結果,預定的項目只玩了一個,父子倆還鬧了一肚子的脾氣。
晚上,老公感慨地問我:“你平時都怎么帶他的?小孩子都這么麻煩嗎?”我不禁“撲哧”一樂。這正是我要的效果,讓老公親身體會一下帶娃的不易。幾次之后,老公的抱怨漸漸少了,他似乎逐步適應了這種狀態,并且也在不斷改變自己,加強和兒子的溝通、交流。
看著兒子和老公的關系越來越和諧,欣慰的同時,我也優哉游哉地享受著我的休息時光。看看書、喝喝茶、嘗嘗美食、和朋友逛逛街,給自己的生活補充點能量。
其實,面對“喪偶式育兒”,做媽媽的真的不必沮喪。我們應確認一點,每個做爸爸的其實都想做個好爸爸。他們在家庭教育上的缺位,也許并不是有意為之,只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聰明的媽媽們要根據具體情況,想辦法激發出他們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