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亮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10月在廣東考察時,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再次發出了改革開放的動員令,并特別強調要“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改革開放”。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對于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正確執行黨和國家在各個層面和領域的改革措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總結改革開放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意義是非常必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先后視察了珠海、深圳、清遠、廣州等地,在聽取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匯報之后,對廣東工作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廣東再次發出了改革開放的動員令,或者說再次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要求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強調“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這句話擲地有聲,意義深遠而重大。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說的就是改良和變革,盡管現在所說的改革開放也許和它有區別。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不缺乏改革精神,也因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改革家,他們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功敗垂成。如選賢任能相地衰征之管仲;嚴刑峻法成就強秦之商鞅統一制度后世謹隨的秦始皇,尊儒重法全面改革的漢武大帝,胡漢一家促進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不畏人言金陵夢碎的王安石,力挽狂瀾功虧一簣的張居正,不畏艱險剛毅務實的雍正皇帝,百日維新的康有為.......中華民族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在不斷的改良和變革中不斷地向前推進和發展,而這種發展卻因為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清朝的統治者在政治上固步自封和經濟的閉關鎖國,拒絕一切對社會改良和變革中斷。
當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當時清朝的統治者在政治上仍然頑固地堅持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拒絕一切對社會改良和變革;經濟上對出口貨物實施嚴格限制,嚴格限制中國商人制造海船,視華僑為棄民、漢奸,禁止中國史書出口,不允許教授外國人中文,由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等一系列閉關鎖國的措施。政治上的固步自封和經濟的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一直得不到發展,也導致了中華民族經歷了150多年的屈辱歷史。
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并以極大的熱情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在“一窮二白”的中國建立起了完整的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所有這些功績的取得,都是在不斷地變革中完成的。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變革,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一定是一句空話。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古今同理。
建國以來,由于極左思想的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曾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危機,但是1978年進行的偉大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的巨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國家從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到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多年超過30%;人民從溫飽都成問題,到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中國從當年面臨被“開除地球球籍”的危險,到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于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的論述,其實就是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并以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這其中,對社會主要矛盾或者說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判斷成為了最關鍵的一環。
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著中國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不管你相信與否,細究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針對不同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對中國社會矛盾特別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都進行了判斷,并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采取了不同的戰略,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1年6月27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了黨的八大時的提法并作了進一步精簡和提煉:“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正確判斷國內外形勢,充分審時度勢的基礎之上,精準地把握了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正確而偉大的選擇。從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改革開放的大潮在中國大地上不斷地得到推進,成為了“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1978年,以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中國進行了偉大的改革開放。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從經濟層面上來說,其實就是由原來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政治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適應和作用的原理告訴,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必須不斷地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此進程中,由于“十年文革”,我國經濟已經處于“面臨崩潰的邊緣”的境地,可以說是百廢待舉,改革開放的重心和焦點集中在經濟改革,就今天的視角來看,改革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便成為必然。
因此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說到底,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開放的心態正確地看待我國不同時期的改革方向和措施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同時,以開放的、正確的心態以及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國不同時期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推動和深化我國的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進而推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為實現黨的十九大制定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注入新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回首改革開放的歷史,展望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對改革開放有了更重要的論述,那就是“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的改革開放”。
要正確地解讀“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的改革開放”,我明就必須再次重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原理,才能厘清改革與開放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告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要相互適應,才能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健康發展。否則,社會發展就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從這個意義上說,40年前的改革開放和今天的改革開放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使的上層建筑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不斷地推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而改革,就是要改變上層建筑中不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內容,從而推動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又倒逼不斷地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這正是“改革開放不止步”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改革和開放的關系所在。明確了這個道理,“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的改革開放”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
由此可以看出,更高的起點在于,如果說4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在“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面臨被“開除地球球籍”的危險”的狀況下進行的。而如今的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也就是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而更高的起點,在十九大報告中有著非常明確的描述。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社會矛盾的演變使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改革開放,就其本質,就是要求在繼續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勇于自我革命,在改革處于“深水區”時,“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進一步全面深化各領域的改革,才能實現十九大制定“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