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祥

摘? 要? 有人說是紫砂成就了宜興,但我認為,它們是互相成就的,任何藝術的誕生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境,宜興就是滋養它的地域環境,江南水鄉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它優越的自然環境讓紫砂壺具備天然靈秀的氣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簡單質樸的生活環境中專注于紫砂壺的創作,同時,無數文人雅士又誕生于此,他們在喝茶玩壺的同時參與紫砂壺的設計創作,留下了諸多關于紫砂壺的詩詞絕唱,因此,也可以說是宜興成就了紫砂,它們相輔相成,讓紫砂藝術在這片土地上世代流淌、弘揚于世。本文以紫砂作品“愛的奉獻”為例,淺談其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愛的奉獻;造型設計;文化情感
悠久的歷史孕育著燦爛的文化,紫砂壺在中國幾千年歷史文明的滋養下,不斷發展,最終從傳統實用器演變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發展至今更是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產業,成為宜興的一張名片。有人說是紫砂成就了宜興,但我認為,它們是互相成就的,任何藝術的誕生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境,宜興就是滋養它的地域環境,江南水鄉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它優越的自然環境讓紫砂壺具備天然靈秀的氣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簡單質樸的生活環境中專注于紫砂壺的創作,同時,無數文人雅士又誕生于此,他們在喝茶玩壺的同時參與紫砂壺的設計創作,留下了諸多關于紫砂壺的詩詞絕唱,因此,也可以說是宜興成就了紫砂,它們相輔相成,讓紫砂藝術在這片土地上世代流淌,弘揚于世。
1? 文化情感
紫砂壺“愛的奉獻”(見圖1)以愛為創作主題,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我們每天隨處可見愛的奉獻,愛是一個廣義的詞,它包含著生命之愛、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夫妻情侶之愛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它是一個抽象的詞,卻又體現在日常每一個細節中,愛隨處可見,我們卻總是忽略。此壺之所以以“愛的奉獻”為創作題材,是因為我深深有感于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讓人們忙于追求物質生活,卻忽略了身邊的愛,忽略了去陪伴和關愛那些愛我們的人。人生短短幾十載,父母生養我們,轉眼卻白頭,孩子也轉眼長大離開,我們真正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少之又少,愛人雖然每天在身邊,我們卻因為習以為常而忘了去關心他們,忽略了他們心底的需要,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我們忙于工作、忙于追求物質、又或者忙于逃避他們的關心,人總是在真正失去后才后悔莫及,謹以此壺獻給那些忽略愛的人們,希望我們時刻謹記愛的初心,關愛身邊的人,珍惜每一天相聚的緣分,珍惜他們愛的奉獻。此外,作品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除了身邊的這些小愛,它還提醒我們,如今生活的富足和穩定都是背后有一群在默默奉獻的人,他們或許是解放軍、或許是科學家、或許是教師、或許是醫生,甚至是每天早晨街道上那些清潔工,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守著國家和人民,讓我們的生活每天都能正常運轉,讓我們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
2? 造型設計
“愛的奉獻”以愛為主題,在造型設計上以蠟燭的燃燒為表現方式,此壺充分利用了花器的裝飾技法,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將蠟燭燃燒熔化的形態演繹得淋漓盡致。蠟燭象征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有奉獻精神的人,不計一己私利,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多象征教師或為人民獻身的人。蠟燭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顆小沙粒,蠟燭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力量。蠟燭在黑暗的時候燃起,在光明的時候熄滅,蠟燭的精神不僅是古人贊美的對象,而且是我們的榜樣。古人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所以,蠟燭的一生是輝煌的,從生到死,始終為人們奉獻著光明。在構思和設計的過程中,我用蠟燭的形象來表現愛的主題,使作品的外在造型和內在情感完美地統一起來。縱觀整壺,作品整體以蠟燭為型,壺身呈圓柱體,穩定地立于平面;圓形壺蓋為嵌蓋形式,與壺口嚴絲合縫、渾然一體,給人以完整感;壺鈕選用紅泥制成,為燃燒的火焰形態,燭火明亮,默默地發著光;從壺蓋往下沿著身筒飾以熔化的油脂,那是蠟燭燃燒自己,逐漸消失的痕跡,熔化的油脂以壺身原色泥段泥堆塑裝飾,形象生動、渾然天成,流、把與之渾然一體,如同蠟燭化掉遺留的痕跡,表現出蠟燭自身生命逐漸消逝的形象。整壺選用了段泥和紅泥兩種泥料,充分利用不同的泥色表現出蠟燭燃燒的形態,泥料與造型相輔相成,將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3? 結? 語
紫砂泥豐富的色澤和極強的可塑性為紫砂壺豐富造型的創作提供了可能,紫砂壺造型五花八門、精彩紛呈,一抔微不足道的泥土在藝人靈巧的雙手中化為一把獨特的紫砂壺,給人以極大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可以說,紫砂壺是藝人智慧和情感的體現,是藝人精神和思想的載體,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藝人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作為創作的題材,將它們融入紫砂作品中,使作品煥發思想的生命力,引起玩壺者的共鳴,從而為人所接受。
參 考 文 獻
[1]汪葉.論紫砂套壺“吉祥如意”的整體美感和造型藝術[J].江蘇陶瓷,2020(1):59-60.
[2]馮云華.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淺談紫砂套組“拙政提梁”的創作[J].江蘇陶瓷,202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