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修
摘 要: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到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社會、經濟均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層人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也在不斷轉變。上述背景下,單中心管理理論逐漸朝著多中心治理理論轉變,協同治理能夠充分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使得更多的主體參與社區治理,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的效率與質量,協同治理逐漸成為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志愿者作為協同治理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深入研究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是有效落實協同治理的重要途徑,同時對提升社區治理質量、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研究以湖西社區為例,針對湖西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協同治理視角提出幾點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社區治理;志愿者;協同治理;措施
社區治理本身作為微觀層面的一種社會治理,其存在協同治理方面的內在要求。從現階段社區治理發展情況來看,其已經呈現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局面,協同治理已經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向。從我國志愿者組織發展歷程來看,其主要是將社區居民作為服務對象,以本地區居民作為志愿者成員,在各個行政村、社區、鄉鎮、街道提供社區服務。作為社區組織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自然也是協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協同治理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是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針對政府與企業社會功能不足所進行的一種有效彌補[1]。從現階段我國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來看,其仍舊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社區協同治理視角下,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就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一、湖西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現狀分析
(一)湖西社區分析
湖西社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在2001年成立,面積19平方公里,轄區小區共計39個,居民8.3萬,超過6成以上的居民為“新蘇州人”,且包含30余個少數民族的居民,60余個國家的境外人士[2]。作為一個較為典型的多民族化、移民化、國際化的社區,湖西社區內部居民的身份結構相對較為復雜,社區治理發展超前,呈現為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趨勢,社工委并沒有負責經濟管理方面的責任,主要事務涉及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等領域[3]。
作為跟隨蘇州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年輕社區,湖西社區結合管理職能專業化、居民結構多元化、社會組織多樣化的特征,在2009年開發觸愛行動為主要品牌的志愿者服務,在湘西社區全面招募有關企業、個人,全面開展志愿類社團登記注冊服務,在社區內部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4]。社區居民參與度極高,社區志愿組織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快速發展,社區居民群體的滿意度、幸福感呈現為不斷提升的趨勢。
(二)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分析
(1)觸愛行動
作為愛心接力的社區活動模式,觸愛行動主要源自于“鄰里互助”的網絡簡歷方式,引導鄰里之間進行互幫互助,有效拉近了雙方之間的距離,全面解決了現代社會鄰里之間互不認識的問題。2010年,園區管委會鼓勵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組建了“企業社會責任聯盟”。在2009年開發觸愛行動以后,2011年湘西社區正式建立蘇州工業園區觸愛行動聯盟協會,并完成法人注冊等級工作,轉變為獨立社會公益組織,同時開始在社會中進行會員的廣泛招募。蘇州工業園區觸愛行動聯盟協會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作為志愿者理念,同時將“志愿、奉獻、感恩、分享”作為志愿者服務核心,積極組織環境保護、關愛未成年人、幫助弱勢群體等各項活動,有效推動了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5]。
二、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規章制度與法律支持
政府推動作為我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自然也不例外,政府發揮著推動、主導功能。上述因素的存在,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必然會長時間面臨社會化、行政化的不斷協調,相較于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發展速度來看,政府有關方面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6]。如,近年來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逐漸朝著獨立社會組織的趨勢發展,然而在有關組織的注冊、備案以及運行等方面,各個地方均存在差異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指導性意見、法律法規等方面較為缺乏,在面臨問題的時候,無章可循,導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不足。
(二)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尚待提升
社區本身作為社會基層的一種自治組織,只要是與基層群眾生活之間存在聯系的各項事情,均需要落實到社區。社區在生存與發展方面都離不開政府進行資金支持,一般來說,社區主要領導往往都會兼任社區志愿者委員會的管理職責,為保障落實自身的職責,上述領導通常都更為注重各種社區日常性事物管理工作,缺乏充足的時間、精力投入志愿者服務。與此同時,部分領導年齡相對較大,管理思維方面較為傳統,部分仍舊傾向于采用行政手段進行社區管理。正是因為上述問題,導致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制約了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
(三)社區志愿者專業人才缺乏
社區志愿者缺乏專業人才是當前各個社區普遍存在的方面,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專業組織管理人才相對較為缺乏,從現階段社區志愿者隊伍情況來看,配用退休人員管理組織是大部分社區普遍選擇的做法,上述方案盡管組織者本身的社會經歷豐富、時間充裕,但其本身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表現為針對性、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其二,缺乏具備專業技能的志愿者。根據有關研究可以看出,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需要具備“3P”能力,包含即熱情(Passion)、毅力(Perseverance)和專業(Professionalism)[7]。倘若志愿者缺乏上述各種精神,不僅難以有效提供專業的志愿者服務,同時在參與社區治理方面也會面臨較大的問題。顯然,基于現階段的志愿者隊伍來看,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尤其缺乏具備專業技能的志愿者,再加上部分社區在志愿者培訓教育機制方面不夠完善,缺乏具備專業技能的志愿者就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8]。
三、協同治理視角下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措施與建議
(一)完善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法律體系建設
對于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缺乏制度與法律支持的問題,必然需要完善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法律體系建設,才能夠有效保障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有序推進。對于制度構建來說,需要在建立配套法律法規體系的同時,積極加強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相關的組織體制及配套制度建設。從立法層面來說,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立法需要全面堅持與國情相符的基本原則,嚴格按照憲法規定,基于當前我國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實際情況,同時主動吸收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經驗,推進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立法的有序推進。與此同時,為有效保障廣大志愿者的基本權益,還需要全面明確志愿服務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權利及義務,才能將相關工作納入法律保護,同時明確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保障機制與措施,使得有關的法律責任、法律后果變得更為明確,才能夠有效推動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有序開展。對各個地區而言,則需要則上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各個地區現實情況,推進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制度建設,針對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各個流程進行全面的規范,從而有效提升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科學性、規范性。
(二)建立三層機構模式提升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
對于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不足的問題,政府與社區之間需要建立全新的伙伴關系,社區與社會組織之間也需要產生類似關系,以此來建立多元化關系,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實。對于管理層次細分而言,現階段需要全面摒棄傳統單層結構的方式,以此來建立三層機構模式共同管理的模式:對于第一層,主要為策劃咨詢層,主要選擇時間較多、精力充足的志愿者,亦或是聘請有關的專家,主要負責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方面的方案策劃、創新思路,同時還需要負責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工作評價,促進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不斷優化調整。對于第二層,主要為協調管理層,其主要負責在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進行指導,同時針對有關的資源進行整合、組織志愿者服務工作,還需要負責協調社區中各個機構、組織。第三層,主要指的是實施操作層,即完成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執行人員,主要選擇綜合能力突出、志愿精神充足的志愿者,全面負責執行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各項工作。通過構建上述三層機構模式共同管理,能夠保障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有序推進,切實提升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
(三)加大志愿者培訓教育及專業人才引進力度
針對現階段志愿者隊伍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全面加大志愿者隊伍培訓教育與專業人才引進力度。針對現有志愿者隊伍的培訓教育工作來說,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培訓教育模式,包括專家講座、在職培訓、委培等等,基于社區管理、志愿服務、社區治理、法律法規、信息化技術這幾個基礎性的領域進行全面的培訓教育,致力于提升現有志愿者隊伍的專業能力、信息素養、服務意識,使得現有志愿者隊伍能夠更好的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9]。目前,在我國的社區志愿活動中,行政號召力是非常關鍵的動力,這種動力在推動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宣傳、志愿精神弘揚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為有效吸引新生力量進入到志愿者隊伍,社區志愿者組織應當積極加大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宣傳力度,利用多元化模式,在社區進行廣泛的宣傳,不僅僅包含張貼海報這種線下宣傳模式,同時還應當積極利用各個新媒體,進行廣泛的線上宣傳,使得更多的人正確認識志愿者工作。在此基礎上,社區應當積極完善激勵機制,誠然,志愿者組織,激勵方式與經濟組織的物質激勵方式必然會存在差異性,社區志愿者組織應當注重構建來自組織外部、內部和自身所形成的制度化的精神激勵和情感激。如此,使得更多的基層群眾了解志愿者工作,同時能夠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進入到志愿者隊伍,利用人才帶動作用,不斷優化調整志愿者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是志愿者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協同治理的一種重要體現。這就需要我們正視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作用,總結現階段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發展情況,分析當前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主動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理論、經驗,結合我國社區治理現實情況、未來趨勢,通過完善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法律體系建設、建立三層機構模式提升志愿者組織管理水平以及加大志愿者培訓教育及專業人才引進力度,使得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得以不斷優化調整,為協同治理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新特力.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黨委社區為例[J].大眾標準化,2020(02):140-141.
[2] 李貝雷,陸婷.協同治理視角下加強公共危機管理中志愿者服務有效性的對策探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5):92-99.
[3] 李祥杰,張卓華,王冠.深圳“社工+志愿者”協同開展志愿服務“雙工聯動”參與社會治理效果好[J].大社會,2019(09):21-24.
[4] 吳婷婷.社會工作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研究——以北京市Z街道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4):25-26+30.
[5] 謝霞.成都安公社區:“五線”融合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J].寧波通訊,2019(14):43-45.
[6] 方靖雯.打造“1+3+N”網格服務團隊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以宜昌市夷陵區社區治理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9(15):58-59.
[7] 王京星,沈建軍,李雯瑤.論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樂山市社區治理機制研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9,21(02):10-15.
[8] 蘇平安.基層社會協同治理多元主體參與模式的探索——以“朝陽群眾”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8(21):76-77.
[9] 夏建中.從參與社區服務到參與社區治理——論青年志愿者的工作轉型[J].青年學報,2019(03):72-79.